李克强总理在谈及教育公平与正义时说,继续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下重点大学实行倾斜,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在平等竞争中拥有下升通道、释放创造潜能。李克强总理强调,增加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学生的人学比例,不仅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促进创新驱动。“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下升的通道,把创造力发挥出来,大家想想看13亿人形成的力量将不可估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李克强回忆起自己读大学时去图书馆占位时的情景,并向学生了解现在的情况。李克强总理说,“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没想到清华北大的老图书馆还需要占座。”他话锋一转地问,“为什么?学生要在这里找到那种感觉和氛围,不管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还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家都能在一起竞争、进行思想碰撞。”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李克强总理与正在自习的学生围坐交流,他说,《易经》里“自强不息”前有“天行健”,指天在不停运转,君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有“地势坤”,地势起伏能容纳万物,所以你们走向社会要致力于追求公平正义和包容发展。这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人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家庭容易陷人“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人—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中。怎么办呢?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扩大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等地区学生,2016年安排招生计划6万名,比2015年增加1万名。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滞后环节在农村,尤其是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等地区。发展农村教育,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在保障教育公平同时,要狙击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重点大学招生适度向农村孩子倾斜,是国家实施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6万人。重点大学招生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参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可视为从“高招扶贫”着力,保障教育公平。
重点大学招录农村贫困学子的“高招扶贫”,是维护教育公平的一项兜底性政策,是对现有教育资源地区差异大、阶层差异大的有效补偿。然而,也出现了“高考移民”“加分造假”“冒名顶替”等乱象,无不在昭示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要防止“跑冒滴漏”。否则,不但善政落空,反而加剧教育不公。2014年,新华社记者调研采访曾发现,虽然很多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多种方式向“寒门学子”进行政策倾斜,且成效明显并获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也待解决。比如,据海南省一贫困县的高中老师反映,越来越多的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去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的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高招扶贫”政策照顾机会。这种行为是对教育公平底线的侵蚀,应当坚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