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职教育产学合作以培养学生职场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最早起源于1951年台湾糖业公司所倡导的技术人员培训班,当时被台湾地区称为建教合作。伴随着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台湾技职教育也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多种合作模式。
为满足台湾技职教育发展需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1年成立技专校院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制定产学合作推动政策,促使台湾技职教育产学合作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规划执行的产学合作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一向采取法律制度来规范与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合理实施,例如:为保证台湾院校有效实施产学合作,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职业训练法》、《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和《技职教育法》等文件,有效地限制和约束了产学合作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同时,为使各项法律制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适时增(修)订了《技职教育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教师升等办法》和《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产学合作双方的权力和义务。
例如:为鼓励和引导院校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合作,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8年开始实施技职院校产学合作绩效考评计划,对于在绩效考评中获得好评的院校给予资金扶持。通过绩效考评计划,鞭策技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发挥自身专业领导优势,提升产学合作质量,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二)合理设立组织机构
为保证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产学合作得到有效实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协助相关部委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与实施细则。成立40所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立了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从而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联合起来,提升区域产学合作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台湾地区不同技职院校的专业特色,通过申请,以奖助方式成立40所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依托台湾地区高校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充当“咨询中心”的角色,为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所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加速成果转化,促使区域内院校科研水平得到提升,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必要的人才保障。
2.设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
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台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以补助形式设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与院校之间的“枢纽站”,协助执行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负责整合区域内教育与产业资源,通过建立跨校跨领域研发团队,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平台。从而助推产学合作发展,促进技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开展产业园区产学合作补助
由台湾“行政院”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牵头,建立政、校、企产学合作保障机制,鼓励技职院校认养产业园区,促使园区与院校合作,形成双向互动、资源互补。合作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将给予合作项目经费资助,降低合作双方的成本投入。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协助园区企业解决生产、研发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园区企业则根据自身经营特色与相关院校对接,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从而减少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期望差。例如: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以补助形式设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以中心为枢纽点,整合区域内院校资源,共同推动产学合作,通过共同建立区域科研团队,整合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具有应用性或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提供专业领域咨询,协助教育主管部门执行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台湾技职院校注重师资的结构比例,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到校为师生开展实践教学,促使学生与教师在校期间也能够了解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丰富校内教师的知识面。另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也鼓励技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去开展实践活动、知识产权转化等活动,例如:经常开展教师赴公民营机构实务研习、产学合作展览及发表会、研发成果记者会等,从而保障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除以上几项策略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师生开展实务研发兴趣,鼓励技职院校开展师生专题制作实务竞赛、产学合作论坛、研发成果记者会等多项辅助活动,扩大学校在产业区的影响力,为产学合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