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实施看,我国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多是在培养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大做文章,而缺乏整体布局。这样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初期成效明显,但很容易遇到瓶颈回。总体来看,现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定位不清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校欲将学生塑造成为通晓当前国内外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适应和认可多元文化,在国际性交流过程中具有全球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发展定位。但众多高校在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时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往往只是将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国际化课程的引进等同于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却忽视了与我国经济现状和学科实际相结合,导致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输人和输出的不匹配。致使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或参与联合培养项口的较低层面。因此,我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国际化需求,结合国际学科发展形势进行国际化人才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从而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国际化师资力量存在差距
在现阶段,我国大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难以聘请到有丰富国际化课程教学经历和合作交流项口经验的专家教授。近年来,高校越发重视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科研经验,逐渐加大对于教师“走出去”进行访学或科研合作的扶持力度,以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但不能忽视的另一现状是近年来国内高校规模迅速膨胀,导致教师队伍大幅扩充,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并且大多高校因为政策资金以及自身实力受限,聘用外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无法匹配课程国际化的需求。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聘用的外籍教师主要教授外语课程,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外籍教师极少,因而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国际化课程设置效果欠佳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影响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达到预想的国际化教学效果,要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首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材。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直接引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缺乏配套教辅资料,学生们普遍难以理解,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积极性,而且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某些高校虽然专业课程称为“国际化”,但课程实际内容、教学体系甚至实践环节都是“新瓶装旧酒”与传统课程实质并无变化。目前落实课程国际化的措施主要有增加学生外语课程比重、注重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等。高校应当基于学科国际化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的国际意识,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课程实践始终。但由于存在理念上的误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国际化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四)国际化合作交流以输出为主
纵观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进程,将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派往发达国家,学习前沿学术理念和教学经验,再带回国内的输出模式,确实在整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对海外学者和留学生一直缺乏吸引力。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占0.7%。而美国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占4.8%,远高于我国高校留学生比例iHi。出现这种人才培养“逆差”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尤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不能为海外学者和留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如语言和文化的包容性较差、软硬件条件跟不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