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市场经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来,但与商品经济有极大的差别。商品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样式之一,核心特征是不同主体间通过交换实现物品的互相让渡,从而完成各自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或精神追求。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能自发调节社会资源按比例在各生产部门(行业)间配置的方式。因此,市场经济概念不是商品经济的同意语的反复或递进,而是伴随商品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必然被人们认识到的交换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规律与制度范畴,依靠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当市场经济在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中占据统治地位时,现代化意义上的经济制度就得以确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进步,其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经出现,就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工业革命一起打破了1800年以前几千甚至上万年生产力发展中马尔萨斯陷阱的瓶颈,成就了马克思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所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因此,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认为,市场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现代化最有魅力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在研究发达国家与相对落后国家发展差距成因中,既占据主要的现象,又成为核心的制度因素。李约瑟之谜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就可以翻译为:为什么中国与西欧各国都经历过长期且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活动后,市场经济这种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不能在中国而在西欧各国率先发生?这是经济分析中的千古难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破解经济发展栓桔的秘密法宝。
本文拟从市场经济制度正确运行本质诉求的角度,探索性分析西欧各国与中国不同的历史基因在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中的必然性影响因素。引论后,第二部分分析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本质诉求;第三部分分析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世纪以后宗教和政治环境对市场经济制度形成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分析中国古代宗教和政治环境对市场经济制度形成的阻碍作用;第五部分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与市场经济本质诉求之间的一致性,最后作出总结。的原理与特征,并论证了其在资源高效配置中的有效性。其从价格出现的最简单现象归纳出贯穿理论体系始终的均衡分析法,认为需求量与供给量恰好相等时,交易活动才能完成不同经济资源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流动确定(供求双方认为重新调整其资源配置已不可能获得更多好处,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的状态),此时的交易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价格的确立,不是需求方的消费决策或供给方的生产决策单方面决定,而是双方在对同量商品需求与供给的议价竞争中得来。供求双方在撮合交易中议价能力的不同对比状态被称为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与垄断市场;不同的市场结构代表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完全竞争市场是供求双方竞争充分、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议价能力完全一致的市场结构。为了规定出这样的理想状态,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上给出了诸多假设条件。第一,市场有人数很多却规模很小的买昔与卖者,因此单个市场主体无法影响市场的价格。这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核心特征,即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供求双方有着方向相反的对等力量,消费者或生产者无法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任何额外影响。为了满足这个条件,除了规模小而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以外,还要对几种可能触发单边影响价格的行为作出限制规定。第二,市场的信息完全,意味着人们不能通过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而获得不对等的议价权。第三,同种商品是同质的,意味着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完全,则消费者没有因产品差异产生的偏好差异失去或获得更多议价权,生产者也不能因产品的差异失去或获得更多的议价权。第四,行业的进出是自由无限制的,意味着全社会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市场价格影响力都是对等反向的。在这样的条件规定下,同种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由该行业供给曲线(生产商品的所有厂商的供给意愿)与行业需求曲线(所有对商品有需求的消费者需求意愿)相互作用湘交)得到。这样的均衡价格,谁也没有更多的力量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再影响更多。因此,对于单个供给方来说,其产品的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直线,单个供给方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任何愿意卖出的数量,整个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表现为供给方选择合适的生产规模以达到收益的最大,即生产者的均衡。现代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生产者的长期均衡选择不仅仅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井巨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意味着,这样的市场结构中,供求双方没有比对方更大的力量来影响价格,市场机制的发挥能够充分行使,从而达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最高效率。由此可知,不同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易中的平等议价能力(即对资源配置的平等影响力)是市场机制发挥最大效能的本质诉求。而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竞争获利与优胜劣汰,通过独占价格影响力来获取利益的办法,形成市场限制或垄断来固化经济利益,是扭曲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