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社会导向与尊重个人选择的关系。
这对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以政治论为基础和以认识论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冲突,它们要回答“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必须用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补充,这种方法大概可以使高等教育哲学的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达到最有效的和谐。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意识形态和社会导向,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长期以来,高校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按专业培养,这种导向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规格的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主体性,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投人不足。书院制模式则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为目标,既强调社会需要和能力培养,又尊重人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人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学生评价制度设计要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做出具体指标要求,同时,始终坚持“促进学生投人学习”的评价目的,对评价方式、程序进行优化,特别强调多元化评价、学生自评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
2.重视综合素质与突出特长发展的关系。
把握好这对关系,实质就是把握好“全面论”和“重点论”的关系。书院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情、意的协调发展,但又不期望培养全能型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具有人文情怀,了解人类科技发展史,懂得运用科学常识与方法。协调发展是指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强调情感和意志力培养,知、情、意的发展是和谐的、统一的。同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通过突出“取长”来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取长”重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教育被认为是一门助产术(Midwifery ),目的是扶持引导学生发掘他自身的潜能和力量”。
3.着眼专业技能和追求终生幸福的关系。
把握好这对关系,要求我们思考本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培养工具性专业人才,强化专业教育,让他们为具体工作而准备,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强化通识教育,让他们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奠定终身幸福的基础。
书院制改革是部分高校强化通识教育的选择,是对专业教育所造成人的发展的狭隘性、片面性的一种纠正。但是,通识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教育,而是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书院制改革中要避免以重视通识教育为名,过分弱化专业教育,以致让培养出的学生脱离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从当前实施书院制的国内几所高校来看,部分教师不认同书院制改革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书院制改革人为地割裂了学生与专业学院、专业教师原本形成的紧密关系和情感联系,导致专业教育质量下降,这既是误读又是借口。因此,在书院学生评价体系中,仍应强调专业学习成绩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以保证学生重视专业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应重视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在同一专业、行业不同岗位上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跨行业、跨专业的工作能力。
书院制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为了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学生评价制度创新要体现这一理念。“如果一个人是明智的话,他就不只是能更好地谋生,而且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影响一个大学生未来人生幸福的关键在于“四观”:价值观、学习观、品行观、健康观。学生评价过程中应明确如下导向:价值观上强调要有家国赓环、利他情怀、慈善情怀,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民族、人类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学习观上,强调积极学习、终身学习,勤于反思质疑,涉猎多学科知识,多读经典,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品行观上,强调不仅要有私德,而且要讲公德;健康观上,强调身心健康意识,要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养成一生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