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考古区域划分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我国水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的整体规划,而参考海洋调查规范对沉船环境进行调查可为水下文物后期的修复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古代船体沉没海底后通常快速腐败,直至船体及文物与周围环境逐渐达到平衡,腐败速率才逐渐变缓比。
1 海洋水文与海底地形环境调查
海洋水文调查主要包括水温、水深、盐度、潮流(流速、流向)、悬浮物、透明度、光照强度等,海底地形环境调查主要包括沉船所在海域的海洋空间立体环境仁1吕〕。温度是影响很多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调查也可供潜水队员下潜打捞参考;水深测量在为沉船打捞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可对海底环境进行大致判断;沉船海域因海面风浪频繁、水流急而多变,降低沉船打捞工作效率,有时还会危及船员和船上设备安全,因此在进行水下考古工作前进行潮流调查很有必要;潮流流向和流速极大影响水下作业,潮流卷起更多的悬浮物影响水下作业的可见度,当然水下可见度也与作业海域的光照和透明度有关。海洋地形环境调查主要是对沉船所在海底的情况进行记录,结合水深、潮流信息和沉船所处位置可以对沉船受腐蚀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判断;如沉船在礁石背面更不易受潮流冲刷所带来的物理腐蚀,而面对潮流的方向会增加沉船文物空间的紊乱程度从而增加文物受腐蚀的面积,此外若沉船处在人海河日而未被及时发掘则有可能被泥沙永久封存。
2 海水水质调查
海水水质调查主要包括金属离子、溶解氧、pH值、氯化物、营养盐。对沉船周围的金属离子进行调查是考虑到沉船木材材质长期在海水中浸泡后会发生严重降解,另外沉船所在海域的金属离子与沉船文物所形成的凝结物也给出水文物的修复工作带来极大困难o,气溶解氧是水下生物化学反应的重要反应因子,氧浓度的增加可使铁器的腐蚀反应速度加快,另外缺氧环境可导致一些五彩瓷器的彩料发生还原,使瓷器表面变色; p H值调查是考虑到沉船有可能处在被污染的海域,偏酸或偏碱的环境会导致某种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从而导致沉船腐蚀加快;海水中大量氯离子的存在是使铁质文物腐蚀得以循环发生的重要外因,研究表明海水中打捞铁器的氯离子含量是室外保存的5倍左右;海底污损生物的种群和丰度受营养盐影响,另外沉船中营养盐的存在会使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硫铁化合物,在水分和氧气的作用下引发一系列反应,使沉船修复保存工作面临极大困难。
3 沉积物调查
沉积物调查主要包括底质类型、粒度、有机碳、氧化还原电位、酸挥发性硫化物(AVS)。海洋底质类型一般包括砾石、砂、粗砂、细粉砂、粉砂质钻土、软泥和钻土质软泥以及生物沉积等,不同的底质类型对文物的腐蚀程度不同,如海水的涌动带动大量粉砂可以对瓷器釉质形成冲蚀,而钻土质软泥可以形成厌氧环境从而使硫酸盐还原菌加速腐蚀铁质文物即〕。沉积物的粒度可以影响文物的埋藏环境,从而影响化学和微生物因素对文物的腐蚀速率;适中粒度的沉积物可以侵人船体内部,给出水船体的修复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若沉船所在海域受到一定的污染,还要对沉积物的颜色、气味等进行记录,并对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进行测定;缺氧海泥中会形成还原气氛,使瓷器表面彩料变色,通过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可以反映文物埋藏的氧化还原环境;有研究表明,底质中硫酸盐还原菌的丰度与底质中AVS的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AVS又导致沉船中的铁质文物酸化降解。
4 海洋生物调查
海洋生物调查主要包括微生物调查、浮游生物调查、底栖生物调查、污损生物调查等。在海底环境中,沉船为各种海底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古船木材材质受埋藏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变化。在沉船考古中经常发现海星、海葵甚至鲍鱼、贝类等海洋生物活体以船体为生长环境,海柳、船蛆、螺、寄居蟹等甚至直接将船体文物作为营养源,在上面扎根生长,这些生物的存在对船体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并最终导致文物的残缺及损坏甚至肢解船体。如,“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前表面覆盖大片生长良好的珊瑚及大颗粒的钙质生物砂,下层由交织成片的柱状珊瑚骨骼构成mo,沉船出水后质地变软、机械强度较差,自然干后会萎缩断裂;由于遭受海水长期浸泡以及华光礁基体中的珊瑚、软体动物、钙质生物等生物腐蚀,大量精美的陶瓷器表面被贝壳及其他硬质凝结块包裹,使清理修复工作变得极为困难,同时凝结物的包裹也阻延陶瓷器内盐类的析出脱除,延长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