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动力。恩格斯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政治、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是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化都离不开该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对时代政治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需要从时代的经济基础开始。这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一致的。作为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历史,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世界历史的形成。
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的全球性拓展提供了条件。“交往”是世界历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阐述说明,世界历史实质上是一个实现全球性普遍交往的社会发展过程,而这种普遍性交往,本质上以先进的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的进步,扩大了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分工的增加直接带来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为交往的全球性拓展提供条件,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实践证明。《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一般进程,并且借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有力地论证了生产力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依然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社会中保留着传统的行会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人能够拥有劳动资料进行直接生产。但是由于行会对劳动资料数量的限制,商人无法扩大生产,依然停留在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阶段。教育、技术的局限性,造成学徒时间大多在10年及以上,并且仅能掌握一门技艺,内部分工较小。再加上行会对于合伙关系的限制,导致手工业劳动者只能从事单一品种、工序的生产活动。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个扩大化的过程,为了满足再生产的要求,单一个体的生产行为被迫进行分离。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工具与交通工具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交往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条件。分工的扩大,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建立起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此外,不同地区之间原料、工具、商品等的运输,逐渐打破了地区之间隔绝的状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进人大工业生产阶段后,分工和交往的范围更是进一步拓展到全世界。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内在动力,生产力的进步也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内表现为量的积累过程。世界历史之所以在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才逐渐开始历史的转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驱动下,生产力才得到迅猛的发展,也才真正为世界性的交往提供了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大生产”意味着商品生产从原先的单一个体变为多人协作,生产过程成为互相联系的社会行动。相应,社会产品也就是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但是在生产落后的封建社会,由于生产、交通工具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社会中的主要生产形式,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品种、工序的单一化,内部分工少,生产劳动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多重因素的叠加,造成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被限制在各自生活的地区范围之内,相互交往十分薄弱。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封建社会所能承载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一种饱和状态,这一时期形成的封建生产关系难以继续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甚至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将生产发展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之内,不仅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更无法满足交往的进一步扩展,注定走向衰亡。
与封建地主阶级不同,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通过彻底的革命,消除一切旧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打破了土地对劳动人民的束缚。科技的进步,劳动工具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对利润的追求,在这一口的的驱动下,资产阶级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并且用分工协作逐渐取代孤立的劳动形式。现实生产过程中,分工的扩展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打破了原始的封闭形态。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远远大于过去时代的总和。正是这种巨大的生产力的形成,才真正使交往的普遍拓展以及世界联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世界历史表现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原始封闭状态在分工扩大化下的消亡。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核心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飞速增长以及伴随而来分工的扩大,不仅实现了全球化的交往,更将全世界都纳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全球成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