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迫切需要教师紧跟互联网思维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已经不是唯一评判学生正确与否的裁判员。未来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适时改变,主动适应,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素养体系。
第一,广阔的国际视野。“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着国际竞争,服务国家发展需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形势的严峻形势。从国际环境看,开放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与学习方式。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未来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教育发展战略,通过教育改革发展谋划未来,抢占先机。〔6〕放眼世界,各国也都在探索未来教育背景下“未来教师”的培养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资力量培养已经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学术性还是专业性研究生的问题。我国自从取消了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将教师资格证列入职业资格考试后,师范生的培养方式面临着尴尬处境。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特别是在上海等一些发达城市,基础教育对师资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教师不仅要传授教科书中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二,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教师要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教师,不仅是一份养家糊日的工作,而且是一个神圣的使命,完成使命需要教师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工作上兢兢业业的激情。这就要求未来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唯有如此,才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最好的成长路径是自主发展,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富有激情地自我建构专业的教师素养。有兴趣,有动力,即使缺少知识、技能和经验,也会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教师更要保持这样一种高度的热情去迎接挑战。
第三,富有共享、包容、合作精神。教育是使人们从狭窄视距通往宽阔视野的桥梁,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具备共享、包容、合作精神。未来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科技让教师与学生以及其他教师的合作更加便捷化,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常态化,建立在机制基础上的跨区域合作也在逐步成熟。政府搭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搭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只有这样,未来教师与学生才会得心应手地合作,才会共享精神财富、乐于分享各自价值观和人生经验。
第四,融聚创新、新意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互联网时代,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而不是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相加。未来课堂不只是装满先进技术设备的教室,而是必须有教师深度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没有未来教师,未来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互联网+”时代,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更新教育理念,找寻体现“互联网+”创新特色的成长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读懂学生,知晓学生需求。教师视角下,教学最理想的状态是:知晓学生需求、兴趣点之所在,师生步伐一致。传统课堂下,教师支配教学内容、方法,控制教学进度。“互联网+教育”时代,一方面,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大量优质教学视频被上传到网上学习空间,学生可根据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时,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权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空间留下的浏览记录和反馈数据,读懂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和疑惑,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成长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六,富有责任感,学会“走心”。教师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责任心,体现于教师对这份职业的担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责任感。f}l“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需求、家长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呈直线上升趋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既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也要走进家长的内心,彼此尊重并做到心与心的沟通。
第七,富有真性情,彰显本我。柴静《弯顶之下》展开雾霆调查源于母爱本能,呈现了一个真情实感的人的内心世界,步步逼近真相,纪录片以个人演讲自述呈现于互联网。新闻人如此,教师也应如此。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一般见不到教师最本我的一面。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人格、知识魅力仍然对学生有很深影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使从移动网络终端学生与教师共享同样的教育资源,学生仍离不开本真、富有真性情的教师。
第八,富有个性特色和人格魅力。教育教学实践中全能型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互联网+”时代,浅显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搜索到,学生的选修课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未来的教师要吸引学生,自然要拥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人格魅力。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在未来教育中也有可能实现,未来课堂会逐步社会化。未来教师应当拥有代表着教师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的个人特色课,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未来教育需要富有特色和人格魅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