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内地媒体对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一事从“绩效正当性”和“价值正当性”维度进行了正面肯定和积极建构,其中,财经类媒体与综合类媒体表现各有差异。
1.财经类谋体主要塑造收购的双向和多重“绩效正当性”
与之前收购双方或港台部分媒体建构的绩效正当性稍有不同,内地财经类媒体不仅强调收购对于《南华早报》的绩效意义,同时还强调收购对于阿里巴巴集团乃至中国电商企业的正面影响,以此塑造收购的双向和多重“绩效正当性”。如有媒体认为,这次收购是“传谋跨界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互联网企业进军新闻谋体产业的捷径”;或认为此次收购也预示着互联网巨头加优质传统媒体将成未来趋势;或认为这预示着“新的基于信息交换的业务模式”的衍生,“基于信息交换的电商3.0版正呼之欲出”。
另外,有媒体认为收购行为不但扩大了对香港资本市场与信用市场的辐射,而且为阿里巴巴的集团形象和社会责任感添加了不少分数。还有媒体将此次收购与之前阿里被《纽约时报》《巴伦周刊》和《福布斯》等外国媒体“唱红唱空”相联系,并认为阿里急需全方位发声管道,维护和塑造其在国际市场的正面形象。
2.综合类谋体侧重维护收购的“价值正当性”,并且将其延伸到中国企业乃至中国走向世界、争夺话语权的正当表现
内地综合类媒体普遍持有阿里不会影响《南华早报》独立性的观点,且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和中国走向世界、争夺话语权的正当表现。《北京日报》通过刊发胡宇齐个人评论回应外界质疑。文章认为,西方媒体对收购行为“集体犯了过敏症”,西方媒体始终在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充当“吹鼓手”,话语体系里渗透着满满当当的自家利益谋算。该文认为,敏感紧张的背后恰是反映出“西方对典论工具的极端看重”是“对话语权转移的担心”,“西方谋体向来标榜自己完全自由、客观中立,而惯于攻击中国对典论的管控”,表达了对西方媒体的不满态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台港澳专版(第003版)上刊发雷蕾个人评论文章。该文强调在“香港”这一特殊地点,选择一份以“英文”作为报道语言的报纸,不仅能为阿里巴巴全球化打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能让国际社会听见中国企业的声音。这篇文章所建构的价值正当性范围已从媒体行业上升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高度,文章将阿里巴巴集团视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表,寄望于此次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建立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