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以理论的形式存于马克思所著的经典著作(包括与恩格斯合著著作)中。按学界一般观点,1844年前后是马克思哲学成熟的时间。代表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与恩格斯合著,但大部分篇章由马克思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哲学的贫困》等。这些论著虽然都论述实践作为“感性的活动”的理论,但相互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别。这种差别表明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和成熟。最早,马克思提出的是“革命”的实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了说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一,哲学的历史性的任务是确立此岸世界即现实的真理:“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第二,德国的现状是要采取否定的方式即“进行革命”;第三,要使哲学成为现实的根本是在德国进行政治革命。马克思的结论是“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最初,马克思确实是把“实践”与“革命的运动”等同起来。因为在当时德国及欧洲哲学界唯心主义哲学盛行,他们对物质、对实践不仅轻视—把实践看成远远低于理论等“高大上”的低贱之物;而且蔑视—把实践活动同物欲(欲望)活动等同起来。马克思在此把实践看成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事情,最革命的行动,最紧迫的政治运动。这时的马克思是一个积极的革命理论家、哲学革新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思想有所发展,他再次明确政治运动解放在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理论的系统的阐述。但是在几十年后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教科书”哲学中,又把实践等同于“革命活动”,这实际上是把实践做了片面化、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理解,并不是马克思的完整实践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上开始系统全面研究实践(劳动)问题。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专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他在彻底批判黑格尔哲学时,并没有全盘否定黑格尔,而且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成果,例如,劳动问题。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关于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有积极价值,它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是主体物化和物(对象)主体化的双重肯定过程。但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的同时也提出了黑格尔在劳动(实践)问题上的根本缺陷:没有看到市民社会(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过程,也是一个“异化”过程。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对于“异化”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对象化”没有根本区别,都是(理念)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概念(理念)自身矛盾运动所产生的差异,对立和否定,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别开来,认为在市民(资本)社会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肯定),而是异化(否定户},这样一来,劳动的性质就变了,马克思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问题,这在理论上也表明马克思对于实践的认识的一个深化和理论化。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中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实践关系。换言之,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看成实践的基础形式,而不再把实践只看作“革命活动”。表明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内容和表述上都有较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