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结论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矩阵、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矩阵、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矩阵,分别分析其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整体密度偏低,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国内旅游经济联系要高于旅游综合经济和人境旅游经济。成都经济区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形成了几个强派系,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旅游合作基础。
第二,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成都经济区处于核心地位,聚集、打-散旅游客流的能力较强。核心一外围结构与地区在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处于核心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成都平原或其附近区域,接受成都市的辐射;处于外围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四川省的边界,距离中心地区较远,这也说明了核心区对外围区的辐射作用较弱。
第三,省会中心优势明显,成都市在旅游综合经济、国内旅游经济、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都保持着核心地位,而且成都市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值都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属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第一等级地区,且只有一个。
(二)政策建议
针对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联系不紧密的特点,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一外围结构的形成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处于网络外围的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除提高自身旅游交通的可进人性外,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处于核心地位的成都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成都一攀西一川西北一川南经济区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接受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旅游辐射,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提高区域间的旅游空间联系。
第二,培养第二极地区,发挥第二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口前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以成都经济区(尤其是成都市)为核心,缺乏与成都市地位相当的第二极核心地区,导致核心地区对外辐射的范围不大,区域中存在较多的孤立点。在保持成都市区域空间核心的同时,应着力把乐山培养成第二极地区,增强对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等边缘地带的扩散辐射作用。
第三,优化网络内部结构,发挥空间网络协同效应。虽然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整体密度较低,但是在网络中产生了较多的强派系成员,这些成员有些是属于一个经济区,也有跨区之间的成员在一个派系当中。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应摈弃行政划分和空间相邻等传统观念,在条件合适的区域中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除传统的客流互送、线路互动之外,各级地方政府应共同参与编制统一的跨区域旅游规划。而这个规划必须建立在注重地域系统内部各区域单元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各行政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与共享问题。区域内部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整体空间网络中的位置,尽量避免同质竟争,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形成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机制,发挥旅游空间网络协同效应。
第四,统筹规划,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实现旅游口的地的全景化、旅游产业的全覆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和全民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从全省的角度看,一是制定全域旅游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采取属地管理和口标管理的原则,将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城镇、乡村和旅游交通道路等游客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景观化,构建美丽四川。二是贯通重要城市的交通连接,加快景城之间、景区之间的交通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健全旅游交通服务功能,保护旅游通道沿线生态植被、景观风貌,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景观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