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南中国海政策的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越南的南中国海政策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的特征。国家实力是国家战略的最根本依据,但中越双方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5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IlP)约为1860亿美元,居世界第56位,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38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越南的56倍,两国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但在南中国海争端中越南不仅没有示弱,反而采取了强硬的措施,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度。越南的这种态度和实力的强烈反差具有深刻原因。越南采取强硬南中国海政策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国内因素包括地缘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军事因素五个层面,国际因素包括域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影响两个层面。
1 国内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国内因素是越南实施南中国海政策的根本原因。与中国相比较,越南是一个穷国、弱国。冷战后,越南实施了“革新开放”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开展对外贸易。越南的国家实力有了较大增长,越南的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但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越南的经济,并带来了持久的经济衰退。冷战结束之后,越南经历的经济衰退和各种国内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南的南中国海政策。
1.1 地缘因素
地缘政治(Geo-politics在客观层面上,指客观存在的地缘政治态势、关系和过程;在主观层面上,指人们在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地缘政治现实认知、理解和运筹基础上产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地缘政治理论是对地缘政治的理性认识。①越南的地缘政治环境构成其南中国海政策的地缘因素。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北接中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南中国海,西部毗邻老挝和柬埔寨,国土(总面积约329556平方公里)狭长,呈“S”形分布(南北约1600公里,东西最窄处为5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适宜居住的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但缺乏陆地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独特的地缘环境对越南形成了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压力。首先,除了北方的中国,南周边无强国,越南自然将中国作为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中越双方综合国力差距的拉大增强了越南的这种心态。此外,历史上越南曾经被划入到中国的行政版图,中越之间爆发过多次战争。1980年,中越边境战争刚刚结束,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笋在庆祝越南共产党成立50周年的集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己经变成了越南人民的直接敌人,越南全民、全军的历史使命是一一坚决打败中国。2010年美国重返亚太以来,南中国海地区最为积极的响应者除了美国的传统盟友菲律宾外就是越南。虽然越美之间的战争创伤远未愈合,越南还是表示出了对美国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意愿。2015年7月初,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率团正式访美,成为越美之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越美两国首脑就南中国海争端交换了态度,表明越南希望进一步拉拢美国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意愿。其次,越南现在正面临着工业化进程,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越南工业化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出口石油获取的大量的外汇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购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囿于油气资源分布的地理特征,越南政府将海洋尤其是争议海域的油气资源的开发作为其经济战略的重点。不论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越南加大了对远海尤其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开采的力度。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越南的南中国海政策必须考虑到的核心因素,所以,越南在中越南中国海争端中不惜引入外部势力,甚至冒险激怒中国。
1.2 政治因素
1980年12月,越南通过了宪法,确立了越南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但越南自统一之后不思经济建设反而在苏联的支持下入侵柬埔寨,采取区域霸权战略。而后又挑起中越边界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民财富,引起了越南人民的不满,对越南共产党的威信产生了负面影响。为转移其国内的政治危机,团结国民,越南不断的在南中国海挑起事端。
冷战后,越南在中越南中国海争端中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冷战结束初期,面对国内经济无以为继的境况,越南不得不积极推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以改善陷入困境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为使中越两国达成谅解,营造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氛围,越南一度停止了同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激烈对抗措施。1992年中美签订了包括万安滩在内的石油联合开发协议,中国公布这一合同时,越南并未采取激烈的反对措施。1993年4月,克里斯通公司租用中国地质考察船赴南沙考察,越南才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并阻挠科考活动。1993年5月13日,中国外交部就这一事件发表声明: 中国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科考船在南沙进行科考是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①越南在这一声明发表后并未采取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声明,而是劝说克里斯通能源公司放弃跟中国的合作。2414年5月13日,越南爆发了过去30年来最为严重的反华事件,事件的原因是:5月2日越南以自身领土完整遭受侵犯为由,多次派遣渔民和军舰干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981钻井平台”在西沙海域的工作,越南舆论推波助澜,夸大事态严重性,激起了越南人民对中国不满。5月11日,爆发大规模反华示威游行,两天后演变成暴力反华事件,造成2名中国公民死亡,300多人受伤,财富损失巨大。②南中国海争端成为越南激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一个借口。随即该事件调查组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有组织的反革命暴乱,建议政府采取措施追究主要参与者的法律责任。越南总理阮晋永表示他对这一事件定性为反革命暴乱有保留,但并未表示否定。虽然南中国海争端事关越南的国家利益,但是越南的南中国海政策与其国内政治相关联。实际上,越南的民间反华活动的出现大多与越南政府的纵容和不当处置密切相关,甚至越南政府就是这些事件的组织者。反华活动既是越南政府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方法,也是激起民族主义情绪,推行南中国海政策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越南既缓和了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又获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从而增加了在南中国海争端中与中国抗衡的资本。
1.3 经济因素
“海洋强国、依海富国”是越南制定的“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的总目标,而之后的决议章程则指出,到2020年越南海洋和海湾经济要占据全国GDP的53}'o-55`00这些规划显示了越南依靠南中国海实现其经济发展的意愿。冷战后越南的国民经济在革新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严重依赖出口,缺乏金融管理经验的越南遭受到了重大打击。虽然金融危机己经过去is年,但越南经济仍然未到达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越南的国民经济在世界上的排名一直处于50位以后。
目前越南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货币市场仍然未恢复正常;贷款利率高于企业营业能力和不断增加的不良债务问题;房地产市场低迷;证券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社会总需求减少等。④国内的巨大经济压力使越政府更加关注南中国海。越南的南中国海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考虑有三个层次,首先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1997年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仅仅依靠越南自身的经济力量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与越南相反,中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解决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实现了经济稳定和繁荣。越南也试图依靠中国的力量解决其国内的经济困难,稳定民生。冷战后,为维护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传统友好关系与南中国海海域的稳定,中国在历次中越南中国海争端激化之时,都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中方的顾全大局的克制态度,被越南充分利用,一方面越南不断的在南中国海挑起事端,另一方面不断的向中国要求经济援助。这种行为虽然给越南带来了国际信誉上的负面影响却使其获得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援助。2002年12月25日至29日,越南国家主席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目的在于获取中国的经济援助从而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的持续负面影响。为实现南中国海海域甚至是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与越南签订了两国《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等协定。2002年11月4日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决定实施亚洲减债计划,减免了越南积欠中国的大量债务。其次,南中国海巨大的石油利益是越南摆脱国内经济困难,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据中国统计,南中国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预计储量达300亿吨。石油收益不仅可以用来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还可以用来购买大量的军事装备,从而进一步强化越南强硬的南中国海政策,获取进一步利益。第三,越南属于后发经济体,薄弱的经济基础使得越南必须实施外向型经济政策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受益。外向型经济是指依靠比较优势,以加工工业和对外出口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形态。据WTO统计,2014年越南进出口总额26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 50!00贸易总额是其国民经济总量的1. 5倍。越南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是为了满足东亚和北美需求,因此其国际贸易绝大部分的运输要经过南中国海。唯有通过南中国海国际航线,越南才能出口其加工的通讯产品、纺织品及农产品,进口其需要的先进机械设备和零件,南中国海的国际航线也是越南的海上生命线。为保证其国际贸易安全,越南对于中国在南中国海尤其是南沙海域占有优势地位怀有强烈的戒心。此外,越南政府不断的激化中越南中国海争端也有利于转移国内民众对于通货膨胀、失业率等问题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4 历史文化因素
历史上,越南一直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多次被划入中国版图。秦朝统一中国后,秦皇对南方大举用兵,公元前214年,秦朝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及象郡三郡将越南北部纳入秦朝统治,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汉武帝曾经设立了南海九郡管辖越南北部地区;此后越南又经历了三次“北属时期”。近代以来,法国于1894年通过和清王朝的战争控制了整个越南;1940年日本取代法国占领了越南。二战后越南获得了民族独立,但是又与法国、美国进行了30年的战争才实现统一。历史上的苦难使越南人民产生了一种观念,认为越南历史上一直被奴役和侵略是因为越南过于弱小,唯有越南的强大才能实现其民族独立。所以统一后的越南极力追求地区霸权,
在向西入侵柬埔寨试图建立以越南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破灭之后越南又将重点放在了南中国海上,试图通过南中国海争端建立在东南亚地区的霸权。
儒家文化中“忠”的概念在传播到越南的过程中内涵发生了一定程度延伸。除了“忠君”的含义外,越南人将“忠于国”作为“忠”的最高体现。19世纪末期,阮朝嗣德皇帝割让大片领土给法国,越南国内群情激昂,声讨皇帝。①这种忠于国家的文化内涵是二战后越南坚持30年赢得国家统一的宝贵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具有负面作用,最为突出的是这种精神容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追求国家的强大而不顾历史事实和他国的合理主张。中越南中国海争端的不断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越南政府有意的刺激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所造成的。
冷战后在历次中越南中国海争端中,为实现南中国海地区的稳定,中国保持了克制态度,但是越南却步步紧逼,不断地激化矛盾。以至于在2014年因“981海上钻井平台”产生的争端过程中,越南发生了针对中国人的打砸抢事件,两名中国公民被害。越南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其强硬的南中国海政策精神支撑,每一届越南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不但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这种非理性行为,还往往借用这种情绪向中国施压,以巩固和拓展在南中国海上的既得利益。
1.5 军事因素
冷战时期越南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统一战争、入侵柬埔寨的战争和中越战争。经历了近四十年战争的越南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将军事力量的发展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统一后越南保持了近120万以上的正规部队,1986年以后才因苏联的援助大幅度减少而削减军备。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届二中全会上做出决定裁减军备,但是在裁军过程中裁减的绝大部分是陆军,海空军力量反而得到了加强。据统计,1986年的越南裁军工作共裁减陆军50万人,海军由5万人增加到5. 5万人空军数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是空军人员占海陆空三军总数的比重由3. 5%上升至6%0至今,越南仍然是东南亚地区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冷战后,面对苏联的崩溃和意识形态对立的缓和,越南对其国防战略进行了大范围调整,其主要意图是:强调南中国海主权和利益争端对其安全的影响。2041年越南制定并实施了陆退海进的战略方针,改变过去以陆地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重点突出对海洋的控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海、空军现代化建设并增强对南沙群岛海域的军事力量部署,以期巩固和拓展其既得利益。
冷战后越南斥巨资建立了包括海军、海警和海上民兵在内的海上武装力量,表明其对南中国海利益的重视。截止到目前,越南从俄罗斯、以色列、波兰等国家进口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空军装备主要包括苏一30MK多用途战斗机(2003年,俄罗斯);米格一21型机的雷达系统(2003年,俄罗斯、以色列);5-300PMU1防空导弹系统(2005年,俄罗斯);L-39C喷气教练机(2005年,捷克);KT-1, T-50型教练机(2005年,韩国、波兰):12架M-28型海上巡逻机、4架W-3RM海上搜救直升机和8套MSC-400海上侦察系统(2005年,波兰);12架苏一30MK2多用途战斗机 < 2009年,俄罗斯)等。海军装备主要包括10艘“毒蜘蛛”级导弹艇等各型舰艇(俄罗斯,1995年);12艘巡逻艇(瑞典,1995年);2艘小型潜艇(朝鲜);12“闪电”型导弹快艇(俄罗斯,2003年);“海豚”/“野猫”级快速攻击/巡逻艇(韩国,2003年);4艘“矿工”级轻型护卫舰、一艘“沃德尼克”级训练舰(波兰,2003年)。此外,俄罗斯已向越南交付了4艘“基洛”级潜艇(共计6艘),越南初步建立了潜艇部队。越南海军制订了发展规划,希望尽早完成装备的更新换代,使越南海军成为一支兵种齐全、火力强劲、反应灵活的海上军事力量。①
越南的军事实力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而越南加强海空军的战略主要所针对的就是和其存在南中国海争端的中国。越南海空军实力的增强,尤其是潜艇部队的建立意味着越南试图通过潜艇部队制衡中国海军,有同中国争夺南中国海控制权的意图。这将会打破争端各方军事力量在南中国海的平衡,进一步推动这一区域的逆裁军风潮,导致南中国海争端进一步复杂化。
2 国际因素
越南考虑和实施其南中国海政策时还参照了国际因素。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将国际因素划分为域外大国因素、周边国家因素。1988年8月,以苏联和东欧局势变动为主议题,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十三次会议集中讨论了外交问题,开始调整其外交战略,确定其外交要在与中国、东盟、美国的和平共处的形式下主动转向新阶段。以此出发点,越南重新定位了其实施南中国海政策的国际因素。
2.1 域外大国
域外大国是指对南中国海感兴趣的非南中国海争端当事方。域外大国一般都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海上军事力量。域外大国主要包括美国、俄国、日本和印度。这四个国家都对南中国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介入南中国海争端。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在全球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1961年至1973年美国曾为了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而出兵越南,阻挠越南统一。持续十二年的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冷战结束后,支持越南实施其南中国政策的苏联解体,为了确保和拓展其在南中国海获取的巨大利益,越南不惜与给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美国和解,试图依靠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制衡中国,从而确保越南在南中国海的既得利益。2011年6月5日越南国防部长阮志咏表示,如果美国能够为本区域带来和平、稳定,以及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我们欢迎美国的举动。②这一声明表明了越南希望美国进一步干涉南中国海争端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了越南对美国介入南中国海争端战略意图的担忧。
超级大国在领土、政治独立或国家战争中不大可能面临直接挑战,然而那些小的国家在没有外部支持和保障的条件下,却无法很好的保卫自身的利益。③越南正是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加强同美国等域外大国的联系,试图通过这种策略确保其在南中国海的既得利益。
为维护其海洋霸权和海上战略利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划分了16个美国必须掌握的咽喉要道,其中有3个在南中国海附近。伴随着20世纪后期亚洲经济的持续稳
定增长,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周围的航线群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航线群。就南中国海国际航线来说,韩国和日本超过九成的石油需要经过此海域,美国从亚洲进口的原材料也有将近九成需要经过南中国海航线。此外绝大部分美国的军用舰艇经过南中国海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在南中国海海域,美国基本利益诉求是国际航道的自由通行。1995年5月美国发布了“南海声明”,称维护航行自由是美国的基本利益,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①冷战后美国拟定的亚太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由民主国家组成、有中国参加的国际秩序。②围绕着南中国海争端,美国官方、学会及舆论进行了很多讨论,但不论美国政界、学界分歧如何,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不对南海诸岛主权归属表态,但时有指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要求理由并不充分 (2010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之后,美国逐渐开始倾向于支持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主权要求)。③实质上,美国南中国海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支持争端声索国,阻止中国取得解决这一争端的主导权,以此实现对这一海域的控制,从而主导南中国海甚至亚太局势。越南引入大国抗衡中国的策略同美国主导南中国海局势的意愿具有较大的契合之处,这是越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的主要原因。
虽然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但美国不愿意因此直接对抗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将南中国海定位为核心国家利益后,直接介入南中国海争端成本太高。在此背景下,支持一个可以同中国直接对抗的东南亚国家成为其首要选择。泰国和菲律宾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盟友,但是泰国和中国保持了友好关系,菲律宾的军事实力又过于弱小,所以美国希望同越南合作,加强其在南中国海争端中的话语权。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国将“重返亚洲”。10月底,越南总理声称,金兰湾将会向国际社会开放,并暗示可能会将其租借给美国。2015年7月,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会晤,越美两国关系进一步密切。越美关系的不断升温给南中国海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冷战后俄国继承了苏联在越南的金兰湾军事基地。虽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大不如前,但其仍然是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掌握仅次于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冷战后初期,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曾经强调,俄决心在亚太地区,包括在东南亚地区,为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及开展地区广泛的经济合作的问题上,起建设性作用。普京总统上台之后,致力于实现俄国的大国复兴计划,对内实施铁腕政策,加强中央权力,恢复经济发展,加强军事建设,打击恐怖主义和金融集团,提高俄罗斯公民的生活水平;对外努力维护自身的核心国家利益,以油气资源为主要工具积极展开对亚洲和欧洲的外交,逐步恢复其国际地位。俄罗斯在南中国海的利益主要是石油利益武器贸易。越南抓住冷战后俄罗斯实力逐渐上升的历史时机,采取积极措施拉拢俄罗斯介入南中国海争端,并希望俄罗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向中国施加压力,从而确保越南在南中国海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因经济困难,俄罗斯在南中国地区放弃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争霸策略,2004年撤出了越南的金兰湾。但是其对东南亚和南中国海地区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近年来,俄罗斯以石油开发和武器贸易为突破口逐渐扩大其在这一地区的影响。1981年,越苏两国组建了以开采南中国海的油气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石油公司。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在这一公司中的份额,越南有意拉拢俄罗斯,为这一公司提供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便利。1995年俄罗斯向该公司提供了大笔的经费,并从国内抽调1000名熟练技术工人到该公司工作。2001该公司产油1260万吨,是越南石油总产量的90%0 2008年10月越俄进一步加强了油气资源合作,计划升级越俄联合石油公司的设施,并建造新型海上石油开采设备以增加油气产量。①冷战后,由于南中国海争端日趋激烈,东南亚地区出现了逆裁军高潮,加之经济发展迅速,武器市场不断扩大。由于美国对越南实施武器禁运,越南的武器进口严重依赖俄罗斯,这也是越南希望俄罗斯加强在南中国海的势力存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南大量进口了俄罗斯制造的潜艇、飞机和导弹系统,这些武器加强了越南海军和空军实力。而海空军实力的加强必然导致越南在南中国海实施的政策更为强硬。
二战后,美国庇护下的日本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日本的繁荣是建立于外向型经济模式之上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对于国际航线安全的强烈需求是日本试图参与南中国海争端的主要原因。日本国内资源十分匾乏,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和能源都依赖进口,这些资源的进口又绝大部分必须经过南中国海的国际航线,此外日本还有相当数量的矿产资源需要直接从东南亚地区进口。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对于日本的生存和发展特别重要,早在1990年,日本学者指出,如果日本持续200天石油进口减少三成,日本的总体国民财富将减少七成。②这一言论虽有些夸大其辞,但足见南中国海国际航线对于日本的重要性。在日本看来,如果南中国海争端加剧以致发生战争,其能源供应将会被切断。谁掌控这一国际航线,谁就掌控了日本的经济命脉。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重构其经济势力范围的设想。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冷战结束之际,日本提出了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三个中心主导世界新秩序以取代两极格局的设想冷战结束之初,为遏制日本崛起,实现对其控制,美国采取措施打击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经济增长乏力。相比之下,中国却蒸蒸日上,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日本主导亚洲经济己经不现实。目前,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唯一有实力和意愿切断其海上生命线的国家就是中国,所以日本逐步调整了其对外政策,将中国作为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日本的主要意图是确保资源运输航线自由航行,所以日本积极与南中国海争端声索国沟通,阻止中国取得南中国海区域的主导权。在这一方面越南和日本具有较大的共同利益,因此越南积极改善同日本的关系,希望日本在南中国海争端中成为越南的坚定支持者。2008年,越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与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相比,自由程度更高。据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9月16日,日本防卫首相访问金兰湾,日越双方就加强海洋安全领域合作进行磋商。此外,越南和日本都同中国有领土争端,两国的联合有利于这两个国家在海洋领土争端上保持协商,互相支持,共同对中国施加压力,从而获取更大的共同利益。
早在冷战时期,作为苏联的准盟国,为追求大国地位和适应苏联的全球争霸策略,印度就制定了“东向”海洋政策。所谓“东向”海洋政策,就是印度必须突破印度洋对其地缘上的限制,向东拓展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打破马六甲海峡对印度的地缘限制,进入南中国海甚至西太平洋,通过增强在这一海域的话语权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但由于印度综合国力不足,其“东向”海洋政策一度搁置。冷战结束后,印度加入东盟论坛尤其是1998年掌握了核武器之后,印度的“东向”策略又重新被重视起来。“东向”海洋政策的目的在于恢复、拓展印度在东南亚、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为印度的国际贸易和外交、安全战略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随着印度“东向”政策的逐步推进,印度希望同越南合作,以寻求其在南中国海的战略支点。随着中国的崛起,印度感到了其在东南亚影响力的减弱。所以,印度希望能够参与东南亚事务,抗衡中国并谋求其在南亚地区其他事务上的发言权。冷战结束后,越南实力虚弱,无力与中国进行对抗,越南实施其南中国海政策迫切需要一个同中国邻近的军事大国的支持。虽然印中实力差距较大,但印度是亚洲唯一在军事上可以同中国相对抗的国家,加之中印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彻底解决,越南希望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将印度的军事力量引入到南中国海。越南一方面可以借助印度海军制衡中国海军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与印度加强陆军合作从陆地上制衡中国,从而减轻来自中国军事力量的压力。为此,越南领导人积极开展对印外交,签署了大量的经济合作文件,越印关系不断升温。2oas年,越印两国签署协议表达了全面合作的意愿;200?年越印《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签署;2010年2月,越南领导人阮富仲访印,两国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2011年10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率团访印,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南政府还通过对南中国海争议区域石油开发的合作,向印度输送利益以获取支持。2011年,越印双方不顾中方反对,共同开发南沙群岛海域油气田(越南国际招标油气田的区块,属于中越争端海域)。印度声称,越南己根据国际法对这一海域的油气资源作出了主权声明,因此,印度的决定是“合法的”。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越南对争议海域的主权和领土要求,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印度时报》报道称,尽管遭到中国反对,印度仍然表示将推动这一合作的进行。此外,越印在军事工业技术方面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印度依靠自身在苏制武器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越南提升了米格一21战斗机的性能,同时向越南出口了越南急需的战斗机零部件。
近年来,越、印之间的军事合作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2000年4月印度宣称,越印双方海军将在南中国海举行军事演习,演练项目主要是打击海盗。印度还将在南中国海驻留4-5艘军舰。叱Oll年6月越南海军总司令访印期间,双方多次提到印度海军在芽庄海港永久停泊的问题。.2011年9月,第6次印度一越南防务战略副部长会晤,决定在海军、空中防务、国防工业等方面扩大双边合作,印度还计划帮助越南进行潜艇和水下军事力量训练。吃011年to月越印双方建立了双边安全事务对话机制。隧南和印度通过经济合作和军事合作,积极发展双边关系,越南的南中国海战略和印度追求大国地位而采取的“东向”战略使两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但因越、印两国的南中国海战略利益不同,两国存在大量的分歧,这些分歧是南中国海争端的复杂化的原因之一。
2.2 周边国家
域外大国虽然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但并非是越南保证其既得利益所借助的唯一外力。依靠周边国家实现越南的战略意图是越南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冷战后,越南积极争取周边国家知晓、承认、支持和参与其南中国海政策。为争取东南亚国家对其南中国海政策的支持和参与,越南一方面拉拢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声索国,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对东盟外交,贬损中国形象,试图影响东盟在这一争端中的态度。积极推动东盟采取对华强硬的立场,以获取对华外交优势。越南这一策略明显的带有地区主义特征。地区主义(regionalism),是指地理位置毗邻或者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一定的机制,谋求地区事务上的共识以获取更大的利益的观念①。东盟是一个地区主义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一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东南亚国家,以防止这些国家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因此,东盟各国在重大国际事务表态上采取一致性原则。越南这一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东盟机制整合整个东南亚的力量从而增加中国的战略压力。
菲律宾是在南中国海争端中侵占中国岛礁数量仅次于越南的国家。菲律宾在1982年12月8日签署并于1984年5月8日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最早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国家之一。早在其签署这一文件之前,菲律宾就通过1970年、1971年、1978年和1980年四次军事行动控制了马欢岛、北子岛等等八个岛礁,此外1999年其还试图通过搁浅的废弃军舰控制仁爱礁。菲律宾试图以国内法的形势巩固其占领的南中国海岛礁。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总统签署法令,宣布建立33个岛、礁、沙洲在内的所谓“群岛”为“卡拉延群岛”。事实上,越南与菲律宾的南中国海政策也存在着冲突,尤其是两国划分的在南中国海海域的所谓 “专属经济区”也有大面积的重叠,1998年10月还发生过驻守在无包礁的越南士兵向菲律宾的侦察机开枪射击事件,但是这两个国家都认为中国是它们获取南中国海利益的最大障碍。南中国海的巨大利益使越、菲两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试图建立常规化的磋商机制,对中国采取一致态度。越、菲两国基于防范与制衡中国,在南中国海争端中谋求优势等战略考虑,采取一致行动。2004年2月,菲律宾和越南军事人员在南沙群岛举行了一场体育比赛,以促进双边关系。这是越菲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上的一项协议。②双方还发表联合声明说,双方同意考虑加强两国军事领导层间常规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011年10月,越菲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称,多边对话是解决南中国海争端的最合理方式。2415年2月菲律宾召集与中国存在海洋领土争端的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举办了四方会议。7月,菲律宾呼吁上述四国外长在东盟外长会议之前,先行展开磋商,统一意见。越南和菲律宾通过这些联合方式,统一了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态度,也对东盟的南中国海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伴随着冷战后地区主义的复兴,东盟实现了扩张,成为东南亚区域最具权威性的区域性组织。长期以来,基于增强东盟内部的凝聚力、实现东盟国家经济增长、提升东盟在地区性事务中的话语权等考虑,东盟采取了众多措施来宣示其南中国海政策。第二十五届东盟外长会议(1992年)上,为应对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东盟通过了《东盟南海宣言》。此后,东盟于1998年授权菲、越两国起草“南海地区行为准则”,2011年同中国就《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进行磋商。
东盟认为,中国正处于迅速崛起之中,这必然会带来南中国海和东南亚局势的深刻变化。同时,中国又是这一区域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参与者。此外,中国与东盟双方经贸规模日益扩大,2014年达到4801亿美元,是2004年的4. 4倍,预计2020年超过10000亿美元。庞大的贸易总量和经济利益使东盟认为对抗中国并不符合其战略利益,但与中国存在南中国海争端的国家都是其会员国,在这一问题上无所作为势必会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1995年,越南成功加入东盟之后,认识到这一组织在其南中国海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越南试图主导东盟,增强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话语权。越南政府对东盟的基本政策是:采取一切措施对接东盟组织,以越南的政策措施为主题引导东盟的政策变动,从而增加其在东盟内部的话语权。助口入东盟后,越南将其作为实施南中国海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外交平台,利用东盟机制将其南中国海政策导入到东盟框架之中,通过这一方式引导东盟在南中国海政策上转向。20世纪90年代,东盟六国扩大为十国,扩大后的东盟面临宗教、民族矛盾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同时东盟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东盟的凝聚力大受影响。199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所有的东盟国家,东盟地区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除新加坡外都面临着经济复苏乏力,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这些都构成东盟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原因。东盟机制中,东盟主席国制度和东盟论坛的东道主身份可以在东盟整体框架内左右东盟的政策。2012年,越南在东盟外长会议和东盟峰会上,试图联合菲宾共同推动东盟峰会和2012年11月召开的东亚峰会上就南中国海问题作出有利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联合声明,促成《南海各方宣言》向“南海地区行为准则”过渡。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越南不惜在东盟内部扩大分歧。2012年初,菲律宾抛出一个将南中国海变成所谓“和平、自由友好合作区”的倡议,在其它东盟国家都表示反对的情况下,越南竭力支持菲律宾的倡议。
目前,越南正在极力促成一个以越南为核心,以各声索国为基础,以整个东盟区域甚至包括日本和印度在内的南中国海争端区域合作组织。越南的目标就是反对中国的南中国海政策,越南这一计划是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担忧的表现,为南中国海争端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中越两国交往历史悠久,1885年之前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总体上保持了友好的关系。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通过《越法和平同盟条约》(1874年)和 (( lift化条约》(1883年)和《中法新约》(1885年)逐渐解除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将越南纳入到其殖民体系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越南通过了艰苦的反侵略战争,用30年时间实现了国家统一。
北越在统一的过程中占领了南越侵占的中国南沙岛礁。鉴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矛盾并表现出了克制的态度。越南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又谋求地区霸权,因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支持其谋求地区霸权的策略而与中国反目,入侵柬埔寨,进一步侵占中国在南中国海上的岛礁。中越两国领土矛盾激化,于1979年和1988年爆发了中越边境战争和海战。这两场战争都以越南的失败而告终,此后越南变本加厉,加大力度扩展其在南中国海上非法占领的岛礁数量,成为南沙争端中占领岛礁最多的声索国。
越南所划“专属经济区”与其它声索国的主张有较大重叠,因而各声索国之间也有矛盾。冷战后越南逐步淡化了外交活动的意识形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菲律宾等国的关系。加入东盟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又看到了相互合作在南中国海争端中采取一致行动的必要性,越南同其它声索国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中国是越南周边唯一的强国,尤其是在军事实力上。中国的强盛不断刺激越南的历史记忆,引起了越南国民的心理压力,越南坚持认为崛起的中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解除威胁的措施就是主动出击。在声索国之中,只有越南提出了对南沙、西沙两个群岛的整体主权要求。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一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主权具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特征,是现代民族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前提。在和其它索国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相对缓和后,越南认为只有中国有意图和实力威胁越南的海洋权益。越南并没有实力单独支撑其采取的以排斥中国要求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政策,所以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影响着越南的南中国海政策调整。因此,就当前南中国海争端来看,中国既是越南南中国海政策主要针对和防范的国家,又是越南南中国海政策的内容和演变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冷战后,历经战争创伤的越南急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越南对其国家安全极为关注,并保留了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越南认为: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任何一个世界性强国的兴起都与海洋战略能力有关。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一定的战略空间,不论这一战略空间是通过战争获得还是通过条约构建。越南与中国既是陆上相接又是隔海相望的邻国,临近的地缘环境让越南对中国一直怀有戒心。越南的两大河流循公河和红河都是发源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拥有控制越南水资源的能力。
冷战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地增加。但越南经济因1998年的金融危机遭到重创,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增加,国家发展受挫。不对称的政治、经济格局以及中越两国之间的历史矛盾使越南视中国为最大的威胁。越南的这种心态反映到南中国海争端上就是竭尽全力的采取措施确保其在南中国海上的既得利益,采取任何手段限制和阻挠中国掌握南中国海争端解决的主动权。所以当中国提出“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时,越南表面上表示认同,暗地里却不断地破坏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