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大学生个人修养为核心,使历史教育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年轻人都喜欢崇拜英雄人物,现实社会到处充斥着因为一句话、一首歌、一部电视剧而迅速出名的明星,明星的言行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但很多明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出现多起明星打人、吸毒等负面事件。在历史教育中,经过历史检验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诊释,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年轻人需要正确的人物崇拜。通过历史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崇拜具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了解政治家,能激励大学生的志气。了解科学家,能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对丰富史实和人物的讲解,使历史教育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给大学生树一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模范。所以,历史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有助于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
(二)以理论为突破口,提高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首先“谁培养人”,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政治工作的第一课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加强马克思唯物史观学习,尤其是还有注重马克思历史观的把握,例如人民历史观、生产决定论、阶级论等。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教师自身具有过硬的历史素养,比如:在“概论课”上,讲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运用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有理论信服力。其次“如何培养人”,英国历史学家福利门(Freeman,Edward Octustus)认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对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意义把握中讲政治,更能提高政治的理论魅力。比如:在“概论”课中,讲解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翔实的史料,在讲解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一定要给学生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系列历史事件,讲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失败,可以引用毛泽东所说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老毛病”。总结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教师运用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讲解政治,更有说服力。最后“培养什么样的人”,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强调指出,不了解本国历史的人,不能算作一个有知识的国民:“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树一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三)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打造历史教育的第二课堂
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基础”都有一课时的社会实践课时,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运用、感受、体验,内化道德认知及道德意识,加强历史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教育的社会实践依托的重要载体是红色资源,所谓红色资源,也就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还有革命人物的精神等珍贵资源。从两层次理解红色资源,一个层面是外在物质层面,主要是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博物馆、展览馆、烈士纪念馆等。这层面的红色资源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对课堂上讲的历史事件及过程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强化历史认知。比如:笔者曾带学生参观海南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展览馆时,当看到展览馆里红军留下的实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琼崖纵队光荣的革命历史,加深了对琼崖纵队革命红旗23年不倒历史的理解。另一个层面是内在的精神层面,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层面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精神,内化课堂上讲的历史认知,转化到自身的学习及生活中。比如:学生在参观海南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展览馆时,当馆长拿着当时红军维持基本生存的革命草时,讲当时的艰苦岁月,红军在敌人围剿下,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获得胜利。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红军精神发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教学依托红色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教育实效性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