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8日

一、内部控制缺陷理论

1.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但是由于内部控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以及管理层的用人风险,使得内部控制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缺陷指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点。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偏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导致内部控制质量降低,不能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2.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

(1)测试识别测试识别是指通过对内部控制活动的整个过程采取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判断和认定内部控制设计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在最初设计时,系统本身存在不能合理保证控制目标实现的必要控制,或者现存的控制由于设计不当导致存在不足和漏洞,虽然可以正常运行却不能完全达到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测试识别主要从设计不当和必要环节缺失两个方面识别设计缺陷。缺失是指在设计时缺少某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程序或规则。设计不当指虽然为某一环节制定了内部控制程序和规则,但由于控制手段不当或者程序和规则的不完善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运行缺陷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充分科学和合理的前提下,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偏离设计意图而不能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而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充分有效的实施。运行缺陷的测试识别主要是通过运用穿行测试,发现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

(2)迹象识别迹象识别有别于测试识别,其立足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结果。迹象识别通过所发现的偏离内部控制目标的迹象,识别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内部控制的执行偏离内部控制目标,表明现存的内部控制不能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表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的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内部控制系统未能及时发现管理层的舞弊自利行为或不能对发现的舞弊自利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进行有效的制止。

②因不合规决策、违法滥用资金等受到监管部的责令整改或违规处理。

③外部审计人员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发现公司存在错报财务报告的行为。

④企业出现贪污资产、任意挪用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⑤在某项经营业务活动范围内经常发生相似的重大诉讼案件。

测试识别虽然能够对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识别,但是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基本情况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能够直接获取和进行识别判断,同时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时,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披露的信息并不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情况。因此,本文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己偏离内部控制目标的缺陷迹象(如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违规处罚等),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

二、公司绩效理论

1.绩效的概念

绩效是指个人或者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及结果。绩效评价,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目标,个人或者组织根据预先确定的统一评价标准和特定量化指标,应用科学合理的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等评价方法,按照设计和制定的指标体系,对特定评价对象在某段期间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财务绩效评价作为公司绩效评价的核心,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供应商还是客户,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对公司绩效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无不把重心放在公司财务绩效上。由于非财务指标数据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对其难以进行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加上精力、时间有限,本文主要研究财务指标范畴的公司绩效,不考虑非财务指标因素。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主要是使用若干种财务比率之间存在的关系来考核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率,该体系是一种比较经典的从财务层面考核和评估企业绩效的方法。权益净利率作为杜邦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财务分析中最具有综合衡量价值的指标,杜邦分析体系按照层层分解的思路,将权益净利率分解为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更加直接简洁的反映出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和企业的财务状况。

沃尔评分法指标体系,是在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信用能力指标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关系将各个财务指标联系起来,构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对公司信用水平进行评价。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沃尔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体系。沃尔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收集较简单,而且比较容易操作;但是,由于该评价体系仅仅选择了7个财务比率,评价结果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由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于1992年,在《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评价指标》一文中提出。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将作为人员考核评估工具的传统绩效管理转变为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工具,从具有密切联系的人员开发和培训指标、财务指标、业务管理指标和顾客指标等四个角度构造和建立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业绩考核体系只关注财务指标的不足。但是组织战略过于明细,使得该指标体系的应用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由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构成,从发展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运营能力状况和财务效益状况等角度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国有资本金监管制度,推进了对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企业的资产运行效果和经营绩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企业的真实经营绩效;然而,由于该指标体系确定之后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从而不能合理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时效性。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特点,从投资潜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获现能力等6个维度,选取了18项财务指标,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对智力测试的统计分析,是一种利用降低变量维数思想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信息进行重新组构,将相互之间具有复杂关系的若干变量提炼归结为为数不多的几个线性关系不显著的综合因子。因子分析法既最大程度的保证原有变量信息的完整性,又有效地将众多原有变量归结为线性关系较弱的几个综合因子,在变量筛选、变量构建和综合评价等会计实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对财务绩效进行量化分析,以计算得出的综合得分作为财务绩效的替代变量。

三、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作为经济理性人,委托人与代理人都倾向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价值最大化,代理人自然不会自始至终为了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采取行动,这就导致了代理成本的产生。代理成本是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剩余损失的总和,为了降低代理成本,经理会监督契约的签订和进行自我约束。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合理有效实施,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有者根据经营者披露的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基本状况,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策略,从而能够有效缓解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因产权分离产生的矛盾。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一方面能够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保证所有者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能够增强经营者的工作动力,降低经营者自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

四、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内部信息使用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能直接获取公司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外部信息使用者只能通过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的迹象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当公司出现财务报告重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违规处罚等可能存在缺陷的迹象时,外部信息使用者通过这些迹象信息判断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相比而言,投资者更愿意购买内部控制较好公司的股票,从而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无法博得投资者的青睐。

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表明公司内部监督体系不合理、检查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不能为公司治理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增加经营成本,不利于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迹象向资本市场传递出公司内部控制运行失效的不良信号,使现有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的评估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估价和购买欲望,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公司绩效减少,对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整体价值造成不利影响。

五、政府管制理论

政府管制也被称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和达到特定的公共的利益,凭借法律赋予的权利,对社会经济主体特定经济活动制定的某种行为规范或采取的约束性措施。依据法律授权,政府行政机构通过制定规章、监督检查、设定许可、行政裁决和行政处罚等约束性和规范性措施,对特定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其宗旨是为企业经济活动及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相应规则,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微观经济运行有序,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的相继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充分体现出政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政府通过规章制度及政策等的管制和约束,试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效率。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将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经营效率的改善。

六、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方法、绩效的相关概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有助于对文章研究内容的理解;然后,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政府规制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本章主要是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假设提出和变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