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我国古代以来的重要乐器之一,是中国人早期发明的一种传统乐器。这种乐器最早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目前出土的一孔埙、二孔埙、三孔埙等都记载着埙作为一种乐器的历史文化意义和音乐载体特征。埙的成熟时期是在商朝的晚期。从考古的信息中可知在殷墟中就已经有大量的埙可以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佐证。这里所出土的大量吹孔乐器埙,不仅成就了其他乐器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音乐文化中调式、音律、音阶的发展。这些埙常被人们称之为晚商埙。本文通过对晚商埙的主要类型与音乐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晚商埙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意义。
一、晚商埙的文化载体功能与主要类型
目前阶段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于晚商埙的类型尚未出现明确定义,很多学者按照出土埙的形状对其进行类别划分,将这些埙分为卵形、球形、扁卵型以及橄榄型等不同类型。晚商时期的埙如果按照这一分类原则的话,则应该属于卵形埙的范畴类别。如果晚商埙按照其他部分学者的划分方式一一按照埙腹的形状进行分类的话,则应该属于圆腹埙的类别。这一划分类别,不仅将根据埙的腹部情况将埙分为圆腹埙、折腹埙以及直腹埙等类型的原则贯穿到对整个埙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中,还直接确立了通过埙的不同腹部形状的研究,进行埙文化辨别的案例分析思路。埙属于吹奏乐器,通过不同的形状、形制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特点,在演奏性能方面也有所区别,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晚商埙属于圆腹埙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化承载功能意义,通过对不同埙腹特点的研究,不仅可以研究这种乐器体系的来龙去脉,还可以起到传承这种文化的作用。但是这种单纯从形状对埙进行分类的方式,在目前阶段还没有被学界的大部分学者接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将研究重心放在针对埙本身的时期进行阶段划分方面。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对晚商埙进行分类时主要立足于我国晚商时期出土埙的本身结构、性能以及演奏能力等特点,将晚商埙分为I型晚商埙与II型晚商埙两种不同的类别。
I型晚商埙在我国出土乐器中较少见,主要是指在殷墟一期所发现的白石埙。而II型晚商埙相对多见,是在殷墟二期中所发现的不同音孔的埙。I型晚商埙的构造特点是在外在的形状和吹孔方面都基本相同。已经出土的文物中,主要体现出所有的白石埙都具有晚商时期的文化特征一一比例对称与均衡。在埙的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方面中都各有一翼,都没有底,音响结构相对简洁、科学。而II型晚商埙则除了在形状方面则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鲜明、典型的就在于II型晚商埙的形制上一一在音孔方面与其他类别的埙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特点,不仅每个埙的音孔大小都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吹口、音孔的形态方面也有很多差异性特点。
比如商代晚期的五音孔陶埙,从外在形态来分,不仅可以分为不同的形状,比如梨形、平顶、吹口在顶端的埙和椭圆形、平顶、吹口在侧边的埙,也有圆形、弧形底、吹口在正上方的埙。所有这些不同的埙除了在音孔的分布上比较有序外,还在音孔、吹口的大小、形状方面也有所区别,这些都展现出埙文化的分布不同阶段特点和发展的差异性特点。上述的梨形埙的形制到了晚商时期已经成为定制。这种沿用至今的埙形态,不仅是我国埙区别于其他地域埙的基本形状特征,也是在形制上沿袭商时定制的典型时期风格特点。在晚商时期的陶埙音高设计方面,已具有很大的变化。除了在形制和音孔已经到达较为发达的阶段,对于音阶的推动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发展程度。如在对河南辉县琉璃阁墓出土的三件晚商时期的陶埙进行测音的最终结果可以发现,这一批埙中最多可发出11个乐音,所能够对应的音阶正好与传统的七声结构一一七声旧音阶较为接近。在对河南安阳刘家庄北121号墓出土的晚商时期的四个陶埙进行的测音结果也具有典型的传统音阶特征。这些晚商时期的埙都表明,基本呈现出两两成对的音孔特点,而且每个陶埙都可发出传统音阶中的七个乐音。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不同形态的埙,每个陶埙都具有很精准的音律、音阶特点一一埙吹出的各个乐音不仅在音高方面呈现出基本相同的特点,还在音阶的七声结构方面也具有这实际相对确定的绝对音高意识和固定的音阶概念。晚商时期出土的这些陶埙,不仅成为我国古代乐器化发展的标志,也同时成为探寻中国传统五声音阶、音律形成的标志性资料。
二、晚商埙的音乐特征分析
本文对晚商埙进行分类之后发现,这些不同的埙中,不仅具有典型的音乐特征,也同时具有深刻的埙文化特点。本文在加深对晚商埙的认识同时,还从不同的音乐表现力和性能特征对晚商埙的音乐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一)晚商埙的形制特点
晚商时期的埙在形制方面具有独特的外部特点,而且从考古发现的晚商时期的埙的研究中,还具有表现力独特的倾向。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李纯一曾经在研究中提出,晚商时期埙的出土主要发现在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一一河南的北半部,这一区域正是黄河文化圈。与之接壤的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及山东西北部等也都偶有发现。晚商时期的埙基本采用泥质灰陶的工艺制作而成。当时的手工制作埙,在形态上基本呈现出椭圆形的特点,而且制作也相对简单,不仅在腹部仅有一圆形指孔,还在形制方面具有便捷性特征。晚期的商埙已经不像早期那样,不象正规的传统乐器形制,此种埙已经告别了夏商时期的玩具形态和功用,朝着复杂化方面发展。晚期商埙不仅应被视为我国古代的正规乐器,还需要从传统的音列结构、音阶构成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性的研究,而且演奏中的发音和指法等也都具有一致性特点。在古时期的出土埙中,即使有个别的陶埙比较独特,音列结构和音阶的演奏也显得不够规则,也大多是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次品。但晚商时期的埙,在调音上是继承并综合了先前时期的诸埙特点的,特别是火烧沟类型埙不仅在调式的宫、羽两种四声调式的基础上展现出夏时的特点,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五声和二变(清角、闰)特点的发达七声性特点。并且晚商时期的埙已经出现了以四声为主的调音特点,此时的商埙已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吹奏乐器。从晚商时期开始,历代的埙都是在继承商制的基础上而略加损益可以断定,因此我国埙的形制的基本定型,确切时间应该是在晚商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时期。尤其是国家出现了之后,发展到商周时期的埙已经出现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文化特征,各类材质制作成的埙系列成为我国古代文化不断发展的埙文化。埙的形制在这一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我国西北的甘肃玉门出土的火烧沟陶埙就是在晚商时期的演奏规则五音孔陶埙,除了可以根据我国古代的音阶系列很好的表现出传统七声音阶特征外之外,还能吹出几个七声音阶以外的偏音、半音进行,而且经过测音实验,这些埙的音孔制作也较为完善和规则。
(二)晚商埙的音高与音程特征
目前阶段针对晚商埙的研究基本都依赖于考古学的发展,但是在殷墟中所发现的晚商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商埙的音乐特征。在殷墟一期与二期中所发现的晚商埙往往都是成对出现的,在这种成对出现的大小埙中,不同尺寸的埙在音高方面基本完全相同,不是成对出现的大埙与小埙之间的音高则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刘家庄北121墓出土埙的大小埙之间的音高相差大十度,妇好墓出土埙的大小埙之间音高相差纯八度,同属于殷墟文化时期的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埙的大小埙的音高相差大三度。从中可以发现在晚商埙当中大三度与纯八度是较为常用的音程。
其次,针对晚商埙的音测结果也显示在全闭孔音当中G是最常见的音高,因此,晚商埙最低音为g,最高音为#a3,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晚商时期的人们在制作埙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以人所能发出与听到的音为基础来制作埙的,同时在这个范围之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其次,从音程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晚商埙的音程比以往埙的音程更加丰富,晚商埙出现了五孔埙,而在此之前基本都为三孔埙,五孔埙能够有效演奏出大二度与小二度音程,因此,晚上训可以演奏出较为复杂的音程,同时也反映出晚商时期人们对于音程的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