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体制机制是一个由管理体制、服务体制、民众需求表达及参与机制等基本制度安排配合联结而成的庞大、复杂系统。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不断改善以场地设施为核心的基础条件,更需要抓住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以改善服务、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唯有此,公共体育服务才能得到科学的发展。
1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体制是指公共体育服务相关事务管理系统的结构与组成方式。具体地说: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各级党和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相关事务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其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主要涉及党和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布局、责任分摊、部门协调、资金投入、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绩效评估与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管理体制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创新,但相对于国家各项事业的整体改革进程而言,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至今仍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计划”供给和生产的特点。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一系列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参与的场地条件。但也应注意到,类似这些工程的实施过程,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主要还是以施舍者的心态和行政指令的手段来调节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对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关注不够。同时,涉及体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不能对人民群众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实际诉求做出快速有效地应对。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建设的各类公共体育工程成了“面子工程”。笔者在对秦岭山区的考察中发现,在深山里修建的不少健身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鲜见当地群众在场地中进行体育活动。据访问山区群众得知,由于他们分散的居住格局和山区劳作的特点,对身体活动的需求不强烈,更不会赶很远的路聚集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即使去了体育场地,由于缺少指导,也是“瞎玩儿”。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领域也存在。一方面,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公共财政实力较弱,一方面又存在浪费现象。如何做好调研,做好规划,建设真正能为老百姓所用的体育设施,提供真正能为老百姓享受的体育服务,而不是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千村一面”的政绩工程,这是需要有关部门考虑的问题。
人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好好进行调研,应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来确定相应的服务供给。而不是高高地坐在办公室中以垄断者和施舍者的思维“拍脑袋”、做计划。在计划经济思维的管理体制下供给公共体育产品,往往会收获好心得不到“受益者”充分肯定的尴尬,投入的综合效益也很难得以充分实现。
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体育、办体育。也常常会导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这种现象被广为垢病,但多年来转变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常常将经营性体育产业混同于公益性体育事业,由政府或具有浓厚政府色彩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和协会统包统揽,这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精神。应该将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弱化直接管理体育产业的职能,将体育产业的发展交由市场去调节。在现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下,产业管理有相应的诸如工商、税务、发改委等部门参与,作为一个行业的体育部门管理体育产业,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撑。如果缺乏其他部门的配合,体育部门甚至不能给其欲管理的企业以政策承诺。通俗的讲,就是管不了、管不好,还常常陷入为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出现的问题背书的尴尬境地。同时,对经营型体育产业的过多关注,必会弱化对公益性体育服务发展的精力和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