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技术新统一”既是当代设计原则,也是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主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已经逐步从专才转向全才,“艺术+技术+商业”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服装企业所缺少的人才田。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责无旁贷的。随着近3。年服装专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学者对“艺工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其中不乏浙丝和北服等成功的案例,已成为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培养模式之一。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模式的优点分析和宏观性研究上,而对融合的机制和怎么融合等技术性微观层面研究缺乏。我校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逐步明确以“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并从研究“艺工融合”模式的融合机制入手,以此来科学指导开展“艺工融合”教育模式的各项改革和建设。
艺工融合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厘清学科或课程的融合机制,这是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二是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联动,这是改革的技术手段;三是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这是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二、“艺工融合”模式的理论及思考
(一)“艺工融合”的概念界定
“艺工融合”也称“艺工结合”,其狭义的含义就是指“艺术”与“工程技术”的融合,强调艺术学科与技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从2。世纪2。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发展而来的。广义的“艺工融合”是指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人文、艺术等学科融合,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艺工融合,他们都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特征一,严谨的逻辑理性思维与发散的形象感性思维的有机融合;特征二,工程设计的理念和思维与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思维的有机融合川;特征三,素质、技能和知识间的有机融合与系统化。
(二)“艺工融合”的融合机制及内涵
“艺工融合”模式是指通过艺工融合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培养具备艺术设计思维、工程技术、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其关键在于“融合”上,因而多学科的融合机制既是建设“艺工融合”模式的理论依据,也是建设“艺工融合”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法。
“艺工融合”的融合机制从宏观上就是指多学科如何融合的组合构成机制,侧重各学科间的并存及比例问题;微观上是指多学科怎么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侧重教学内容融合的具体方法论。
1.“艺工融合”的外在构成融合机制
外在构成融合机制是指融合的学科数量及各学科间的比例关系。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各学科大拼盘,而是依据模块课程的属性确定的具有一定主次比例关系的各学科融合的有机体,这是融合机制中回答如何融合的理论依据。按照其外在表现的不同该融合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艺+工”形式,“工+艺”形式和“艺工一体”形式。
“艺+工”形式是指在艺术学科课程中,融合科学技术课程,以艺术学科为主导,是对艺术创意进行理性工具约束的一种融合机制。该形式以艺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为主体,融入适度的过程技术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创意的可行性和完整性,主要出现在一些艺术设计课程模块中。该融合机制强调艺术学科的主体性下工程技术最大化和完备性并存的比例关系。例如,在服装设计模块课程中,在保持服装设计创意效果的主体下融入市场信息分析(前期)、材料功能选择(中期)、工艺技术分析(后期),从而使得融合后的服装设计模块课程内容具备了完整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工+艺”形式是指在工程技术课程中引入艺术学科内容或思维,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通过融入艺术学科等内容,赋予工程技术以艺术美的形式。该形式的融合机制主要出现在工程技术课程模块中,这也是设计从完善向完美提升的必然思维过程。该融合机制以工程技术内容和思维为主体框架,突出细节处的视觉形象之美。例如,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模块中融入美的形式法则,从而使得工艺技术形式符合美的法则,比如分割线的位置,在实现合体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其比例关系,从而实现形式之美,使得工程技术模块课程呈现出一定的完美性趋势。
“艺工一体”形式是指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模块课程中,将多学科融合成一个整体,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形成新的有机综合体。该融合形式以某项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多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学科间没有主次关系,共同服务于模块课程要求。这种融合不仅仅表现在不同学科的融合,还表现在学生间的融合与合作,教师间的协同与合作等层面上。
2.“艺工融合”内在动力融合机制
“艺工融合”的模式能够行之有效的关键就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各学科并列式的大拼盘,而是有机的融合,即符合一定的内在动力机制下的融合,并在这种内在动力下生成的课程模块是一个新的融合体,这是融合机制中实现融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机制。动力融合的机制依据学科属性、相互关系、与目标的关联度的不同有三种方法:穿插式、嫁接式和复合式。
穿插式是指在艺工融合课程的不同交叉点处将其他学科知识渗透进去,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在交叉点穿插的其他学科内容都是为了丰富主体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广度。一般穿插部分的学科都无须完整,以适度和适用为原则。该机制常用于培养专项核心能力的课程模块中,在主干学科课程上设置多个穿插点,依据认知水平的发展,将简洁化的其他学科内容渐进式地通过穿插点渗透到主干课程中去。例如,在系列服装设计模块课程中,以系列化设计为主干学科内容,在前期可以穿插一些大数据分析内容,中期可以穿插部分材料及技术方面内容,后期可以穿插部分成本经济学的内容。穿插式融合机制是拓展融合课程广度的最佳方式,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