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
“旅游+”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等功能。“旅游+”战略于由北京伯联首次提出并运用在香港规划中。该战略有效地推动了产业融合,给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各经济领域行业的深度融合,激活了关联行业的创新力及生产力,形成了以“旅游+”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农业水利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水利遗产由于传统功能的丧失及对于环境、资源及产业利用方式的粗放性,“活态”的存在状态令人堪忧。
农业水利遗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在自然作用能力强、生产能力低下的状态下产生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必然会丧失曾经的经济社会功能,使社区居民失去对其利用和保护的动力。与可以排斥生活状态的物资文化遗产不同,农业水利遗产需要依附于所在地并构成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其“原地保护”的诉求必然会与社区发展诉求之间产生冲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传统生产模式的质性是无法根本改变的,纯粹意义上投人性保护是很难可持续的。只有通过产业嫁接与融合,激活相关要素的复合及叠加效应,在有效地撬动文化资本的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旅游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利用的双赢之路。
随着“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等思想在遗产保护领域的确立,旅游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农业水利遗产可持续保护的重要途径。巴厘岛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于2012年人选世界遗产,是农业水利遗产首次在世界遗产总以“景观”之名冠之,凸显了农业水利遗产的景观价值。FAO认为,农业水利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是实现科学保护的重要途径[670如世界文化遗产荷兰的金德代克一埃尔斯豪特风车系统,通过景观再造、文化植人和生活体验的培育,该地已经成为荷兰最著名的旅游地之一。
(三)“旅游+”促进农业水利遗产文化整合与价值创新的必要性
当下,越来越多的乡村遗产、民俗文化、乡土风貌等正在消失,千村一面已成常态。农业水利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对农业水利治理的智慧,是人地和谐共生的蓝本。以“旅游+”为载体,充分整合农业水利遗产、乡土文化空间、农业产业资源和村落景观环境,推动农业水利遗产保护及开发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连接新兴业态,拓宽农业水利遗产的价值链,在实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同事,也有效地激活了遗产的文化价值。
(1)“旅游+”激活遗产增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水利遗产等乡野遗存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其旅游吸引功能的体现。有别于其他文物形态,农业型水利遗产是一幅立体的、“活态的”农业生活写照,是一个复杂的农业体验体系。以“旅游+”打破产业分割,融合产业要素,提高单位资源经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生活能效,是实现遗产保护战略“裂变”及“创新”有效途径。
(2)“旅游+”促进农业增效。农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拥有复合的文化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农业型水利遗产必须依附于农业产业资源(粮食、蔬菜、花卉、果林等)、农业景观环境(河流、山体、田园等)及乡村空间资源(村落、民俗、传统节庆、特色美食、民间工艺等),这些资源环境均可通过“旅游+”形成文化厚重、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第一产业的模式,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和农田产值的价值增值。
(3)“旅游+”引导农民增收。乡村遗产与社区农民自古天然和谐共生,在新兴科技及文化价值取向繁荣驱动下,农民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越来越质疑传统农业水利遗产的价值,这对于人类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是非常不利的。在经济理J胜动机的驱动下,唯一解决的途径就是以“旅游+”为载体,以农业型水利遗产的价值市场化,通过开发主题农业旅游项目、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产业的供给和延伸,打通产业之间的关联,在现实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同时,让农民切身获得遗产带来的增值增收。
(4)“旅游+”推动农村增绿。“农村增绿”实际上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现代人越来越向往淳朴的民俗风貌、宁静的田园风光、和谐的乡土环境。优越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发展的结果。以“旅游+”来推动农业型水利遗产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在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惠及乡村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