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电影是中国影视作品中最富特色的一部分,从无声、黑白、单机片段发展到如今的大成本、大制作、高科技的3n巨幕、环绕立体音效;从自娱自乐到频频夺魁主流国际电影节;电影之于国人,不再是茶馆酒楼里满足乡绅大户们崇洋好奇心的“电光皮影戏”,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融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日常。从1950年《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到《火烧红莲寺》连载18集引燃举国“武侠神怪热”;李小龙、成龙把“中国功夫”推上世界荧幕;《少林寺》掀起全国乃至全球习武潮流;再到《卧虎藏龙》首次以华语影片的身份问鼎奥斯卡……中国电影风雨飘摇,倏然已逾百年。武术一直是中国影视创作的首选题材和不竭源泉;武术电影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乃至整个影视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中国民族电影产业化的初创时期,还是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上海租界内的孤岛时期,无论是在港台主流电影的鼎盛时期,还是在内地电影改革开放的复兴时期,直至电影市场化的历史转型时期和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历史进军时期,中国武侠电影总是位于电影经济历史的前沿。自第一部武侠电影《车中盗》诞生伊始,武术电影就成为了中国影视创作的主力和先锋,武术电影浑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视觉效果,也使其成为了常规电影的一种初始母体形态,不断衍生分化出各具特色的影片样式。1928年,随着明星公司制作的《火烧红莲寺》上映,顷刻间掀起了中国第一阵电影创作高潮。根据《中华影业年鉴》(1927年出版)的统计数据,1925年前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杭州、无锡、厦门、汉口、成都、香港等地共成立了175家电影公司,其中仅上海就有141家。武侠题材电影很好地满足了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观众对现实压抑的反抗和宣泄需求,也很好地满足了以商业回报为目的的电影公司,一时间帝国主义资本、封建官僚资本以及民族资本纷纷注入电影制造业之中,在掀起武侠神怪热潮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在整个中国影视的发展历程之中,武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砒柱。在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外寇入侵之时,它声张侠义豪情,高歌斗争反抗,坚定我军民抗战之决心;在和平年代里,也正是武术电影,让国人认识了黄飞鸿、霍元甲、陈真,认识了《少林》、《武当》,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本真的中国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