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进行一些反思,并进一步探讨在医学生成长中需要培养以下几种比较重要的思维品质。
1 整体思维要求分析事物内在的逻辑性,以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对于疾病的认识,大多数人停留在局部和表征的阶段,但疾病本质是一个全身过程,各个系统密不可分。从内部外部、结构功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有助于准确认识疾病〔5]。临床上,如治疗不可逆盲的眼底病,常只进行眼底病专科诊治,这样容易忽略基因、免疫、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病因,导致治标不治本。作为系统性学科,除专业属性外,医学还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决定临床医疗服务效果的一些非技术性要素,如人文素养的提高。总体而言,整体思维涵盖面广,基础知识、临床、科研都需要通过整体思维分析。
2 创新思维“定势”是人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行为模式,表现为遇到类似情形时自觉反应出相同的心理状态,而医学研究缺少突破性的成就便在于定势思维的阻碍。创新作为探索解决医学问题的创意过程,能有力摆脱定势思维。但不是简单的创造与发现,还包含评估、批判、质疑能力的综合发展〔7〕。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创造”“借鉴”“迁移”和“整合”等多种表现。就迁移而言,研究西地那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引起阴茎勃起的作用,合理迁移后,成功研发了“伟哥”圈。此外,像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肠系膜是一种器官,打破经典解剖学的观点,改变人们的认知。作为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医学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比如3D打印移植器官,以及新诊疗模式的研发都给医疗带来极大的便利。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帮助医学生开拓思想,杜绝盲从,推进医学的发展。
3 逆向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旨在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对于某些特殊复杂问题,从结论往回推,逆向思考,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但逆向思维最难的是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医学是一门将理论用于实践,再由实践支持理论的科学,但医学生对其理解却仍停留在由因到果的阶段,逆向思维的培养能够加强医学生对医学的全面理解,摆脱认知局限性。同样,逆向思维能够引导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解决问题。比如利用逆向思维的发明创造:骨创伤出血较多是因为骨髓内的血窦通透性大,发明者利用这个特点,发明了骨内输液器,从而在静脉塌陷时,使液体通过骨髓迅速融人血液循环而抢救生命〔lob。又如传统的口腔修复方式只有当修复体植人口内时,才能看到修复效果,而逆向思考,基于修复最终状态和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技术和阶段导向性分步实施,也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4 辩证思维是指按照唯物辩证法,在联系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健康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免疫和致病因素,孰强孰弱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阴阳学说中的对立制约、相互依存转化都是对于辩证思维的诊释。进人临床,医学生更应该用辩证思维去分析疾病的现象与本质。比如目前对女性冠心病的特点认识不全,临床上常出现诊断及治疗的不足。但通过辩证分析,医师能够了解女性冠心病症状、危险因素、诊断,以及机制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在具体情况发生时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5 个性化思维是一种结合理性逻辑和感性经验互补的思维方式,有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内涵。在各种标准化路径、医疗指南等规范诊疗流程和技术标准中都有所体现,如不同国家、地区的诊断标准尽管大致相同,但因疾病的区域性,仍会有所差异。医疗实践面对患者个体时,对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是单称判断(即“个体判断”)。因此,临床医师在实践个体化医疗中,应杜绝机械看待每个患者或者每种疾病,尽可能多地为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最佳诊治。比如在高血压的治疗上,遵从目前推崇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疗模式,考虑患者年龄性别、心理状态、靶器官损害严重程度等个体情况,选用适宜的降压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