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消除手机使用中的不由自主,关键是使用者的自主性需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这就需要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而这种需求是以往人类使用其他工具时未曾突显的。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指的是使用者对手机的功能以及人与手机关系的根本性认识,涉及技术的价值论、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深层次问题,这是每个手机使用者都会遇到但却难以辨识清楚的问题。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意味着人们应该在使用手机时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根本转变。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技术哲学工作者及时“出场”,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导和教育支持。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提供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手机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思想症结,因而可以在重塑使用者自主性,逐步消除手机依赖现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手机依赖现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之中,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科学普及的途径,引导人们不断进行反思,发现自己思维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意识到手机依赖现象的消极后果,掌握手机的理性使用方式,树立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的观念。当代技术不断改变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人需要技术去改造世界并适应技术发展,而技术也需要人性化发展。通过加强人对技术化生存的适应性教育和引导,可以拓宽手机使用者的视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手机使用的利弊得失。手机使用者要提高理性自主能力,去适应技术化生存,提升对手机技术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手机的教育,在大众传媒的宣传内容中也应该有深入分析手机依赖现象的弊端、思维症结和消除途径的相关介绍。
在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方面,除了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以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马克思主张异化与异化扬弃的辩证统一。海德格尔建议“反价值”而思,从而守护“存在”。齐泽克认为需要创造一种新的集体性,即共同地、完全地投身于实践,取消造成无限倒退的“第三只眼”的注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应遵守共同的普遍规范标准,由共同的规范标准指导实现行为的合理化。这就要求技术哲学工作者为手机功能设计者与手机使用者提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模式的伦理要求和具体规范,这种主体间的承认是应用伦理有效性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在面对技术生产、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等问题时,就能采取客观化的、符合规范的立场来解决,也能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在消除手机依赖现象的消极后果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这是当代技术哲学工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