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煤技术》主要刊载煤化学(尤其是现代煤化工条件下煤的组成、结构对煤的理化性质、工艺性能的影响及评价)、煤炭加工(干湿法选煤技术的原理、工艺与设备;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全产业链路径;褐煤及低阶烟煤分质分级利用的前端环节,如褐煤干燥、成型、提质等;民用洁净型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炭高效洁净燃烧(高效煤粉锅炉;流化床技术、燃煤联合循环发电、超临界发电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煤炭转化(气化、液化、焦化;新型煤化工及煤基化工产品,如SNG、MTG、MTO/MTP、煤制乙二醇、MTA、煤制乙醇等;煤基粗油加工精制如中低温煤焦油加工技术;燃料电池)、污染控制与废弃物管理(烟道气净化、煤化工装置挥发性有机物VOCs防治;褐煤干燥水分回收利用、煤化工水资源综合利用、煤化工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煤化工高浓盐水处理、矿井水处理;矸石、灰渣、沸渣、粉煤灰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煤层气综合利用、废水热能提取技术、煤矿低温热源综合利用技术、新型低成本碳捕捉技术、CO2资源化利用及地质封存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等文章。
投稿须知
1 稿件总则
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简练,字数以不超过6000字(包括图表)为宜。
论文的排序为:中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包括二级单位,邮政编码和所在省、市)、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英文标题、作者汉语拼音、工作单位英译名(包括邮政编码和所在城市汉语拼音)、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洁净煤技术》一致,请参照本刊网站的“论文模板”。
文中所用技术名词前后应一致,新名词应注明原文或加注释。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规定使用。
外文字母需分清大小写;容易混淆的英文、希腊字母要书写清楚;字母带有上下角标时,要明显区分其相对位置。
2 关于作者单位和署名
作者署名中的单位一般指成果所属单位,而不是作者投稿时的就学单位或工作单位。作者署名的单位应该是注册的法人单位全称,为便于读者联系,作者应列出法人单位下设的二级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名称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 (依托单位)”。如: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执行,也可使用[依托单位XX实验室]这样的名称。
作者顺序以投稿时的顺序为准,不予变更,如不得不变更,须提交带有全部作者签名及第一作者单位公章的变更证明。
3 题目
题目应准确、精练、易读和便于检索(含关键词),中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
4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独立成章;目的是让读者尽快了解主要内容,补充题目的不足,同时便于文献检索。摘要中应含有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具体的结论。
采用第三人称,具体明确,语言精练,中文摘要篇幅为250~300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对应;缩略语/字母词至少在文摘中出现一次全称,新的外文中译名至少出现一次。
5 关键词
主要用于文献检索,尽量使用通用名称,专业范围宽窄适宜,缩略语/字母词应以全称形式出现,关键词要求4~8个。
6 正文
6.1 基本要求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
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
用词规范,平铺直叙,不用口语、俗称和感叹词等。
6.2 引言
引言的主要内容为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理论依据、试验基础、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的结果、作用和意义等。主要包括3部分:①阐述论文的写作背景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②阐述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展情况及现在的知识空白和不足,参考文献的引用一般在此处标注;③引出主题,通过比较本文与其他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引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6.3 图表
插图绘制要大小适宜(半栏或通栏)、工整、匀称。图中尽量使用符号,请用6号Times New Roman及宋体字,图号和图名用中英文对照。插图应少而精,一般不超过5幅。
稿中表格也按顺序编号,表名用中英文对照,表文中尽量使用符号。
7 基金和科研项目
一般只列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和基金项目,并提供项目编号。
8 参考文献
8.1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是:
科学依据,表明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区别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成果;
索引作用、节省篇幅;
有助于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8.2参考文献的要求
应选择最近5年的论文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在引用文句后的右上角标明参考文献序号,参考文献以15篇以上为宜。勿引用尚未公开出版的资料。漏引可能带来误解,产生严重后果。尽量引用级别高的学术类期刊,这样对增加论文的学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8.3参考文献为书和期刊的著录格式如下:
序号 作者姓名.书名[文献类别].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页-止页.
序号 作者姓名.论文篇名[文献类别].刊物名称,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若为中文期刊类参考文献,请您通过知网查询各著录项目对应的英文翻译并补充,切不可自行翻译。
9 注意事项
请勿一稿多投。本刊不接收一稿多投稿件,在稿件受理期间,不得另投他刊。若录用后发现已在他刊刊出,本刊则不予刊登,作者应承担经济责任并记录在案,我刊以后不再接收该文通信作者的稿件。
请在作者注册时尽量提供详细信息,尤其是当前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等,以及稿件所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和有关的背景资料。
编辑部从收到稿件之日起,在2个月内通知作者审稿结果。稿件发表后,即致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
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文字删改。如果作者不愿意删改,请事先说明。
录用的稿件将收取版面费并与编辑部签署版权转让协议。
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等媒体,有关稿酬已包含在我编辑部支付的稿酬当中,不愿意通过这些媒体发行者,请特殊说明。
来稿请注明第一作者或联系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以及E-mai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