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金融抑制最早由Mckinnon川和Shaw}Z}等学者于1973年提出,口的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原因。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为世界瞩口,但金融抑制现象仍较为严重。在我国,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为: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而过多依赖于间接融资方式的结果是资金过多地向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集中,许多非国有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来源只能依靠非正规和内部融资,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不断分割。此外,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早在1996年中国就一直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2015年10月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但是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实际上意味着的并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束而是利率改革迈进了新的阶段,央行仍然会对利率进行管理,只是会更加看重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对于金融抑制产生的缘由,学术界给出了多种解释,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金融抑制的产生都由政府来主导。政府在经济和金融中的干预,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政府通过直接干预,促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教育等来投人带动经济增长,为企业运营和银行业发展提供稳定而良好的经济环境。其二,政府对金融活动强制干预,例如对利率实施管制,实行较大的存贷利差、调高存款准备金、对国有企业进行信贷倾斜和保护政策。虽然较大存贷利差、较高的准备金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账面盈余,但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会直接会降低银行资产质量,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频发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经济动荡、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多与银行体系积累的不良贷款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银行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而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攀升明显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绊脚石。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 59%,较2014年年末增加了0. 24个百分点。不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危机还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13年的欧债危机的经验,都显示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大幅攀升均会与金融危机相生相伴。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我国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降低金融风险,预防危机发生。从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外汇管理和还是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后对人民币兑换的试行都为金融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也对商业银行体制进行了改革,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信贷审批干预程度大幅下降,然而在财政分权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干预并不会立刻消失,金融抑制也仍会继续存在。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是否能够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地能起到资金融通中枢的作用?从政府角度来看,是否能够协调直接干预和金融抑制的程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在理论上提升对金融改革的认识,在实践上也对中国金融深化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回顾
金融抑制通过政府针对金融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其中包括:利率上限管制、信贷配给、上调准备金、限制居民持有国外资产等。Mckin-non川和Shaw最早提出金融抑制理论时认为,政府规定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资本回报率远低于市场回报率,因此政府对利率的人为控制不利于储蓄和资本的积累。Dixit};}在生产效率的理论基础上,也验证了金融抑制导致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进一步形成投资扭曲。Dooley & Chinn的研究认为金融抑制会要求银行准备金调高,这将会导致国外货币政策对国内投资、消费以及资本流动造成冲击,甚至会影响该国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可见,取消金融抑制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可以提高投资效率,防止投资扭曲,促进资本积累,消除国外政策冲击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成员福利。然而,既然学术界和政府都能意识到金融抑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为何仍然选择采取金融控制政策而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缓慢呢? 金融抑制政策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之前几乎都会实行的政策,而Van Riet}s}提出,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发达国家也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抑制政策。对于政府实施金融抑制的缘由解释,Honohan & Stiglitz 认为金融抑制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可以对信贷进行正当合理的配置,避免外来冲击,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其次,金融抑制承担着保证政府隐性财政收人的重要任务,除了财政体系之外,金融体系为政府提供了相关利益,而且此种收益与财政征税相比更为容易,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与税款相关的监管和征收所产生成本是相当大的,金融抑制政策可以降低政府对税收制度、税率进行变动时遇到的困难。Brandt & Zhu}'}提出金融抑制主要是为了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而Stiglitz } A }则认为,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政府的干预能够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进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根据学者们对中国金融抑制原因的分析,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包括政府出于收益口的、为国有企业补贴和对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支持国有经济发展等。李广众[ges在国际经验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实行金融抑制政策的原因时指出,金融抑制收益是实现分权让利后的中央财政以及效益日益低下的国有经济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补贴,通过金融抑制获取的收益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税收,文中计算出金融抑制的收益金融抑制使中国政府获得的隐性收益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 53%。易纲认为通过铸币税和金融抑制,政府财政收人得到保证,从而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固,降低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GaT'hant Pt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官方公布利率低于市场利率50%到100 %,并且国有企业正是低息贷款的主要受益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从原来的直接补贴转变为银行信贷的间接补贴。之所以金融抑制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林毅夫等学者认为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支持重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的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低成本资金的追求是金融抑制的起因此外,Lu & Yao}ls}则认为,政府为了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才形成了金融抑制政策。但是事实上金融抑制究竟是否真的可以降低信贷风险呢?孟猛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从银行与政府相互博弈的角度,提出东亚模式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源就在于政府的强保护政策。谭劲松等X171通过研究国内某国有商业银行1988-2005年的全部剥离不良资产数据样本,认为政府通过干预国有银行贷款政策对地方国有企业进行财政扶持,从而最终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极大耗费了金融资源。
Honohan & Stiglitz}}}认为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根源主要源自于银行经营的失败,而失败或多或少都指向了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在中国,政府通常也需要对银行进行干预进而对经济施加影响力。李广众认为我国金融体系仍不完善、财政税收改革进展不足,仍需政府继续维持金融抑制政策,才能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银行垄断了信用体系,抑制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发展,但在政府金融抑制政策之下无疑也把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概率加大。综合以上讨论,学者们都认为政府的干预对金融抑制和银行的资产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并未区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与对金融市场干预产生的金融抑制,分别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