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探索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21世纪是“创业的时代”,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新人才是创业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活动是科学技术成果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焦点都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重要的战略工程。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创业驱动型经济发展的变革期,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医学类高校而言,医学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研究型医科大学进行“产学研用”的重要一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具有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发展层次都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于医学类院校而言更是如此。医学院校因其学科性质相对比较单一,不同于其他理工综合性大学的自身特点,故造成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形式。

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提出但始终未决的老问题[z7。要使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且终身受益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深人研究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人研究医学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趋势。运用心理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把握医学类学生的需要心理,优化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学内容

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心理反映,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s7。一定程度上,需要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驱动力,将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需要心理相结合,不仅能为医学类院校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而且能够为医学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上的支撑和精神上的服务,推动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体系的构建。据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重视对学生基本的、真实需要的心理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学。为此:

第一,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心理预期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对学习方式的需求。尤其对医学类学生而言,由于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医学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需求有其他非医学大学生需求的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比如:医学生更希望了解医药卫生相关行业创新创业的特殊性,医疗创新产品应用于医疗实践中前置或后置审批,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进一步把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药相关的案例教学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第二,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新情况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进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有的学校作为选修课程,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程。虽然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接受过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教育,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而上课。尤其是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初报考医学类专业就是为了去医院工作;再者医学是生命科学,创新的成本较高,很多学生没有进行创新创业自我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在开展针对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是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而非单纯是为了获得学分。

2充分认识医学类学生的从众心理,把握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基本指向

“从众”意即“随大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意见和行为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行为。在校大学生由于未离开校园生活,社会经验匾乏,独立性较差,所以从众行为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造成医学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医学大学生群体内部意见比较一致,绝大多数医学生从报考大学选择专业那一刻起,就在一直谋划未来进人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卫生岗位的工作,而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创新进行创业的活动,且这一想法在医学类大学生群体内部具有足够的同一性、吸引力和凝聚力;②调查发现747,在医学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医学及其相关专业都是受父母或者亲属意见的影响而选择医学专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医学类大学生缺乏自信和独立性,过于依赖他人,或者顾虑较多,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从而造成了从众心理普遍存在。一定意义上讲,医学类大学生这种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既有增强集体意识、全力达成共同目标、形成良好习惯的积极作用,也有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创造性思维,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的消极作用。医学类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育时如何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免“从众”的消极影响,培养、塑造和强化医学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教育者首要面对的问题。具体而言,医学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要创设友好向上的集体气氛和积极健康的舆论,矫正学生的不良从众心理;以创新创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形式聚集有创新创业想法和兴趣的学生,形成正向激励的榜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倡和发扬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学校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类学生多走出校园,了解非医疗机构的情况,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增强他们独立的辨别能力和思维模式。

3注意心理定势对医学类学生的影响,增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效果

心理定势是由过往事件诱发甚至反复加强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行为反应。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中,心理定势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息息相关,影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校医学类大学生中通常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定势:

①轻视心理。大学教育模式和高中教育模式相比而言要轻松的多,这就造成大学生对课程的轻视心理,尤其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课程,课时偏少,给学生造成了课程不重要的错觉。

②畏怯心理。由于大学环境不同于高中环境,而且很多学生都是异地求学,尤其对于医学类院校而言,来自农村学生的比例要相对高一些,环境的巨大变化,新鲜事物的大量出现,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了畏怯心理,不敢去尝试。

③依靠心理,人才重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更重要,身边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去创新创业吧,我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医疗工作者,这就是典型的依靠心理。

如何化解医学类学生负面的心理定势对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授课效果的影响,需要教育者“内外兼施”,既要注重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课程重要性认识的“内”在需求,也要完善课程考核制度,形成适当考核压力的“外”部需要。同时,在课时分配时,要打破过去的那种按部就班的分配课时的做法,以医学类大学生感兴趣与否进行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有重点有突出,只有先让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感兴趣,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教育者要更加注重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要注重事物的发展脉络,而不是单纯的分析、总结,从而克服心理定势对医学类学生的负面影响,增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效果。

4充分利用心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更好开展

环境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内容,人的心理与人所处的环境有着重要的相关性,人的心理成长与心理环境也就有着重要的关联。“心理环境”是指从人类心理的视角理解环境,超出了物理意义、生物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环境困。所以,医学类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还要结合受教育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环境,基于医疗制度改革的政策营造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氛围,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论坛、讲座、“优秀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医学类院校而言,更要营造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运用心理学的需要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定势、心理环境等方法改进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医学类学生避免在一般创新创业理论课中常出现的不良心态,使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医疗改革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