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缘起
1 消逝的童年
罗马哲学家卢克铁斯曾说:“初生的婴孩,好像一个被怒涛冲到岸上来的水手,天然的势力把他从母亲的胎里拿到光明的海岸上边来,此时他既无衣服可以御寒,又乏言语可以达意,真可谓没有一点生存的能力,只能俯伏地上作悲哀的啼哭而己。”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然会经历从弱小到强大、从无助到独、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过程的载体就是教育。
教育的初衷是让儿童逐步获得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最终适应并在成人世界很好的生活。但随着诸如高考指挥棒、攀比行为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教育观出现了较大的误区。于是,儿童放学后的时间被一大堆作业所占据,儿童周末的时间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儿童的假期被各种“兴趣班”所占据。这里的“兴趣班”俨然己经失去兴趣班的原本意图,谈不上什么兴趣,只是变相的补习班、考级班而已。
随着社会上急功近利和攀比思想的愈演愈烈,儿童被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能考100分?再看看你!”“听说某某奥数班己经在教初一的数学了,别家的孩子都去学了,咱们可不能落后啊。”“要是这次高考考不好,你的前途可就毁了。”“咱家可就你这个儿子,你可肩负着光耀门庭的重任啊。”……诸如此类的声音充斥在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可见这并不是个别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儿童原本应该快乐嬉戏玩耍的时间没有了,原本为孩子设计的活动场所被闲置了下来,原本属于儿童脸上了那份天真被一张张深沉而早熟的脸所取代。于是,童年消逝了。
2 童年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在高考指挥棒和攀比心理的社会浪潮之下,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把童年换给孩子!”“孩子需要玩耍,而不是作业!”“我们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非扭曲的考试机器。”这让我们感到欣喜。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儿童真正的健康成长了。
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是倒金字塔形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小,学习的东西越少,玩耍的时间越多。笔者目睹的美国儿童,无忧无虑,高兴起来可以空翻,肆无忌惮的敞开了玩儿,在玩耍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和独立思考。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类似倒金字塔形的教育结构。而在中国恰恰相反,越小的孩子学习的东西越多,以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奥数班”、“英语抢先班”以及各种考试辅导班应运而生,甚至在一些暑期培训班里也要考试排名,孩子们苦不堪言。而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以后,几乎就不怎么学习了。于是,许多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教育要实行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这样一系列文件: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97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标志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部门引起了广泛重视。1999年,我国教育部牵头负责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0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9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写入法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持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确保儿童家长每年至少接受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参加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 我国儿童活动中心空间使用现状
在庞杂的公共建筑体系中,活动中心的地位愈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类。兴建儿童活动中心的目的在于让童拥有一个专属的活动空间,通过进行文艺排练表演、体育运动、认识新朋友、学习课外知识,最终使儿童的人格达到健康发展。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儿童活动中心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事物啊。可现实中的儿童活动中心使用情况如何呢?当笔者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儿童活动中心后,发现情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相去甚远:儿童活动中心不是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就是门可罗雀。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我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儿童活动中心的建造目的,而仅仅是把它作为供孩子上补习班以考取高分的第二学校而已。在笔者看来,不仅是家长和儿童不了解儿童活动中心的使用功能,就连其中的工作人员也未必知晓该类建筑本应该具备的功能。如此使用现状令人感到遗憾。但也正因为如此,本课题才有研究价值。
4 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带来新视野
自1998年积极心理学诞生以来。这门学科正在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影响并扩散到社会的诸多领域,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积极运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的很多观点己经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先有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在建立了自身的三大理论构架体系之后,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参与到研究中来,其中包括许多世界著名的顶尖级科学家。在2003年的积极心理学国际峰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德纳、卡尼曼、斯腾伯格几位教授分别作了发言,指出“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人们展现和开发全部的潜力扩大了更多机会”[4],并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表达了肯定。
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展密不可分,而积极心理学正是研究塑造健康人格的学科,与儿童主题相得益彰。在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目前还尚无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进来的案例。因此,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儿童活动中心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并希望通过本研究抛砖引玉,架起一座跨学科的桥梁,打开一篇新视野,让更多学者可以在该领域研究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到儿童活动中心的空间形态当中来探讨,将更加有利于人们了解儿童建筑与儿童心理之间的关系,为儿童活动中心的设计和建造提供新的视角和实现途径。为此,本课题希望实现以下研究目的:
第一,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儿童活动中心进行深刻解读。具体来说,就是从儿童积极心理发展的维度来解读儿童活动中心的空间形态,从而对该类建筑有更为合理而深刻的认识。
第二,对儿童活动中心的的空间形态属性进行探索。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汲取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精髓,形成指导儿童活动中心空间形态的价值理念,并归纳出该类建筑应当具备的空间形态属性。
第三,提出儿童活动中心空间形态的具体建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以上述研究部分中得出的空间形态属性作为基础,并借鉴现有儿童活动中心空间形态的经验,提出该类建筑的空间形态的具体建构策略。
2 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以儿童活动中心这一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内外联系日益紧密的类型建筑作为研究载体,紧紧围绕积极心理学与儿童成长作为研究视角,来实现对该类建筑空间形态策略的探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造了针对儿童活动中心空间形态研究的崭新视角。具体而言,本研究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本课题是对既有儿童活动中心与空间形态理论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提升一,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意义。
第二,本课题是对儿童活动中心空间形态属性及其实现路径(空间形态建构策略)的探求,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本课题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建筑设计理论进行结合,为两学科搭起一座桥梁,抛砖引玉,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做一定的铺垫,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