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救援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中部地区遭遇超强台风“海燕”袭击,除造成基础设施、财产、电力和通讯重大破坏外,还造成超过1000万人受灾,其中6000余人死亡、2. 9万人受伤、约1800人失踪,数白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灾害发生后,应菲律宾(以下简称“菲”)政府请求,加拿大政府迅速派遣其军队(以下简称“加军”)开展了代号为“复活行动13-1”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1加军援菲灾后医学救援行动基本情况
1.1加军援菲救援行动兵力部署加军援菲特遣部队于2013年11月10日开始部署到菲灾区,救援行动于2013年12月15日正式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最多时,加军同时派出了319名军人参加救灾行动。11月14日,经过加拿大政府和加军联合先遣评估并与菲当地官员会商后,加军决定主要在菲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班乃岛上的怡朗和卡皮兹两省展开援助行动。加军医疗救援分队约有50名队员,由多名医师、助理医师、临床技师和护士组成,还包括药师、防疫技师、检验技师和放射技师各1名。该分队拥有1辆轻型轮式支援保障救护车,可为医护人员提供机动保障;医疗救援分队在台风“海燕”灾后第8天,即2013年11月16日就已经开始救治当地伤患。
1.2加军援菲医学救援行动成效加军除完成帮助恢复电力、清理道路、运送食品、建材、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等援助任务外,还完成了大量医疗卫生援助任务。其医疗救援分队救治范围覆盖两个省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的近70个村庄,每天救治人数在65-345名,共救治了6500多名伤患,其中250多人为创伤患者。为满足饮用水需要,加军于11月17日将反渗透净水装置投送到了菲救灾一线,3台设备共制备分发了近50万升饮用水,这些饮用水被运到加军医疗救助站并分发给当地居民。
2加军援菲灾后救援行动的主要做法
2.1首次采取机动医疗分队实施救援加军以往的救灾行动主要以开展固定式医疗救援点为主,很少派出机动医疗分队。加军在此次救灾行动中经过侦察评估,基于以下3个因素考虑:一是附近城市的医疗保障能力还接近于灾前水平;二是有需要援助的广阔地域;三是当地最需要医疗援助的民众无力到附近城市寻求帮助,决定将固定医疗救援点模式改为重点向偏远地区派出多支机动医疗小组开展医学救援。医疗救援分队驻地及指挥部设于洛克萨斯市,一次最多可同时派出4支机动医疗小组,每个小组至少包含1名医师、1名护士和2名医疗技师。各医疗小组可以根据既定计划并与目标地域的后送中心等机构进行提前沟通,通过陆路或是直升机空运抵达救援地域,机动开展伤病救治、寻找确认救援作业点,同时还加强了可提供翻译、协调支援的菲裔专职联络官。
2.2首次进行系统救治数据收集分析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加军医疗救援分队有意对伤病救治数据收集分析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类设计,指定各机动医疗小组的护士每天负责病历记录资料录入并向医疗救援分队指挥部传输。将伤病分为相对独立的3类:一是灾害直接所致伤病;二是不能归因于台风的急性伤病且发病不超过4周;三是不能归因于台风的慢性伤病且发病超过4周。对此类数据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可以为未来医疗救援队专业人员编配、训练科目设置和专业装备调配提供支持,为制定实施快速的针对性医学援助计划提供参考。经过对6500多名伤患的伤病分类发现,238名伤患为灾害直接所致伤病,慢性病发病率较高,而257名外伤患者中,28名为灾害直接所致;儿童患者数量较大,低于10岁的儿童超过救治总人数的40,而低于5岁的达28%;低龄儿童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和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其中,低于1岁的儿童中有70. 9%有呼吸道疾病,年龄在1-5岁的儿童中有61. 8%患有呼吸道疾病,提示在未来此类灾害救援中应重点关注儿科伤患负荷,进一步加强儿科专业救治力量培训。
2.3首次设置军民协作专业工作分队为提高在菲救援行动的协作协同,加军首次尝试在其救灾部队里设置了一个由15名联络官组成的专职军民协作分队,该分队与菲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署等国际救援机构和加军救灾部队问开展协调联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联络官身兼翻译和文化顾问,全部由菲裔军官担任,他们都出生在菲,后移民加拿大,会讲菲当地的塔加拉语并熟悉当地风俗文化。该军民协作分队分散执行任务,收到的特别指令是在班乃岛北部的偏远社区开展协调联络活动,明确其职责包括通知当地政府有关可获得的人道主义援助事项、评估灾民援助需求和向加军指挥链反馈相关信息,也可以为医疗分队提供翻译支援等。这些联络官的积极工作,有助于迅速建立援助协调合作网络,可以更充分地评估当地的救援需求,用于指导救灾部队快速制定实施针对性救援计划;同时可以提高救灾官兵对作业环境的融入性,加速推进救援进度。
2.4注重发挥空中快速投送后送优势加拿大皇家空军出动了多种型号的飞机,为加军各救援分队开展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保障。救灾初期,1架CC-144挑战者型飞机,将先遣团队运至菲,仅在11月30日之前就已经飞行60架次,帮助开展救援协调和联合侦察;同时,该机还具有空运医疗后送能力,机上安装有多部担架,为菲民众实施了紧急医疗后送;1架CC-150北极星型飞机,帮助运送救援队员和装备到菲;3架CC-177 III全球霸土运输机运送人员和装备到菲,仅为加军运送的救援物资就达75万磅;3架CH-146格里芬直升机共飞行184架次,飞行时数达357个小时,可以提供机动、协调和医疗后送,有助于扩大对于偏远地区的搜索范围并根据需要提供侦察和援助,提高了加军的投送和救援能力。
注意开展多边军队联合救援协作加军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与美军、菲军队及菲政府、国际组织在救灾需求评估、救灾地域选择、空运协调、医疗后送、救援项目交接等方面开展了联合协作。救援行动初期,加军救灾先遣队43名官兵先乘机飞行到美国夏威夷,然后再飞往菲国;加军先遣团队多次会晤菲当地政府、军队和国际组织代表,评估救灾需求,决定加拿大如何开展救援。救灾期问,加军通过将其联络官派遣到位于菲国首都马尼拉的多国联合中心,与菲政府、军队及其他国家军队和国际救援力量开展密切协作。在空运医疗后送方面,加军在紧急医疗后送当地伤员时,需要经停菲国奥尔莫克机场,通过协调派驻该机场并负责调度的美国空军,再将伤员后送至马尼拉维拉莫尔空军基地;同时,帮助美军空运医疗后送当地伤患至维拉莫尔空军基地,由该基地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菲空军负责接收伤患并转运至专门的救治机构。加军在完成救援任务时,经咨询菲政府和联合国,将援助项目移交给了菲军队、地方政府和其他民问救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