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环境伦理思想的整体性思维与系统哲学的内在契合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当作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的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整体性、全局性的视野认识对象。无论是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还是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系统思维,这些整体性思维与系统哲学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1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中的整体观
中国古代的文化灿如星火,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也造就了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多样性,概括起来中国传统的环境伦理思想主要有天人合一、敬爱生命、兼爱万物、节制、万物平等观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古人看来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做事不仅要“究天人之际”,更要“尽人事,听天命”,这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生态关怀,整体性的生态关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存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道家的环境伦理思想都将“天人合一”当作伦理观念的主题。“儒家注重的是人道,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希望积极发挥人的主能动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明确了自然界的天然特征,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所一谓天不会说话,但四时照样昼夜不停,万物生长更新。孔子突破了传统的人文伦理,肯定了自然的价值,将人和自然界有机的统一起来。《周易·文言》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说“大人”的德与天地的德想吻合,“大人”的德一与日月的光照相合,与四时的顺序相同,与鬼神的善恶赏罚相合,也就是人要顺从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的秩序,做到“天人合一”。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延续的后世,得到了极大发展,董仲舒提出了“大人感应”观念,他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梯,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就是说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天生长了人,地抚育了人,人成就了自己。天赋予了人孝梯的品质,地提供给人衣食,人用礼乐成就了自己,天地人三者是内在统一的,自然给予了人生存的条件,人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而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后张载明确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更为具体了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谐统一。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在阐述天人关系的时候是以“道”为核心概念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天地乃时空的形式,可以承载万物,因此在宇宙生成程序上天地就先于万物。老子在二十五章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说先有道,后生天地,六章又说:“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说道是天地之母,天地后于道而生而先于万物存在。在明确“道”的核心地位后,老子也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就是说除了核心的“道”,人和天地一样统一于宇宙之中,是字宙的一隅,接着老子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人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和谐而一,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人按其本质属性来讲当属自然万物之一,“号物之数调之万,人处一焉”。人与万物是齐同的,也有生死存亡,也有自然之限,因而对任何人来说,生与死这个宇宙间的伟大法则,都是适用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因此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对待自然在庄子看来要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达到“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像热爱自己一样对待自然才能够体道体人生。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主要内容共同点就是都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儒家思想核心是以“仁”为主的人文伦理关怀,但在环境伦理方面承认自然的天然独特性,将人的道德属性赋予白然界,通过人的自身修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家虽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同时也强调个人的“清静无为”、“节制”的环境伦理思想。现代环境伦理学需要人将自然放在与自己同等地位,同时人是道德的主体,也应该用自己的人文关怀去看待自然界。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系统思维,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将宇宙当作一个大系统来研究,宇宙大系统中又分为各个层次的子系统,并且初步形成了以“天一地一人”为认识对象的系统思维模式。这种传统的系统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当作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包含在宇宙中的万物是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同时要求对自然利用与保护并举,维护自然环境系统平衡稳定。这种整体性观念为环境伦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2 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中的整体思维
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同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相同之处就在于,同样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传统生态学思想的整体性承认存在一种生态共同体,承认人与自然物的权利平等以及人对自然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生态整体主义从大地伦理、白然价值论、深层生态学三个角度阐述了整体思维。
(1)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
大地伦理的环境伦理思想是由利奥波德在他的《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的,这是生态整体主义的雏形。利奥波德指出“迄今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土地纳入传统环境伦理中,扫一破传统的以经济的尺度来衡量自然的价值,一味要求自然为人类做贡献的思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大地伦理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利奥波德扩大了土地的概念,他认为土地不单单是人们生活生产、动物繁衍生息的地方,还包括依靠土地生存的动植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资源,如水、矿产等,所有的这些构成的完整的土地系统。其次,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伦理观经历几次发展后都有一个必然存在的共同前提:个体不是总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成员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共同体,各自的身份为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通常所讲的共同体主要指以人为中心的共同体,利奥波德所说的共同体囊括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等,也包括土体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从利奥波德的思想来看人类是大地共同体之一,但不是主人,人类应该给予土地以伦理关怀。“此外,利奥波德还将“食物链”、“生态位”等生态学的概念与大地共同体的概念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的整个大地伦理学的思想体系。”对于“食物链”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生态系统,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功能,这就从生态价值的角度抛开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际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并且要改变以经济价值为判断度的传统伦理价值尺度,建立起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新的价值尺度。”
(2)罗尔斯顿“整体主义”观念
罗尔斯顿用一种整体主义的方式去解释自然,他认为每一个生命在历史演进的进程中也许单独扮演某一角色,也许在某一方面起着多重作用。他认为“有的物类并没有意志和利益,但其演化有着一定的方向、轨迹、特性和演替,使它们有一种建构上的整体性。”‘心虽然生命个体发挥的功能自己无法意识到,但放在整体的系统当中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整体的自然为各个生命个体提供了生存和发展可能,部分与整体间的资源、信息交流也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整体与部分的价值是相互实现的。狮子为了生存会相互厮杀,但他们会团结在狮群当中一起捕猎,这就是说个体不仅为白己而活,也为整体生存的价值而存在。
罗尔斯顿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他继承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思想,将生态系统当作一个生命共同体,他用一种整体性的价值观评价自然。在罗尔斯顿看来价值产生于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价值是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价值结构:从自然物的个体来看,个体通过竞争合作等方式获得生存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整体自然系统进化和发展,因而自然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其内在价值;从物种来看,自然物个体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形成物种,物种的合作与竞争使得生态系统不断进化。自然生态系统本身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物种要跟上生态系统的步伐,需要通过竞争增强自身,反过来促进物种的优胜劣汰;从生态系统来看,“个体和物种都只是更大的进化伟业(自然本身的进化)中的一个过程、产物和工具”生态系统可以调整物种进化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体现系统价值。“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所强调的是人对待自然的一种立场的根本转折和颠覆,即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自然价值所表现的实质内涵都是大自然对人的无私的馈赠,即便是通过人开发出来的自然资源也是源于自然的。”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能够看到一种整体主义的视野,价值评判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评判自然价值要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去。
(3)奈斯“深层生态学”中的整体思维
深层生态学是由哲学家奈斯首先提出的,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奈斯主张用一种“生态智慧”,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去解决。奈斯认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在自然的大系统当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与其他自然物权利义务平等,因而没有特权。人能够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在同自然的关系上能够做到和谐共处。从这种生态意识出发,奈斯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四个层次的理论来阐述他的理论体系。他的整体思维表现在四个层次中的最基本的两条理论: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
“奈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充分展现潜能的过程,是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本我一社会自我一生态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识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人自身到社会共同体再到生态社会整体,每一步的认知都使人意一识到,人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范围也在扩展,从社会、自然直到整个宇宙。自我的实现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这就离不开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因此必须用一种整体性的价值观看待自我认识范围的扩一大,从这一点来看深层生态学的自我是整体性的自我,而不是与自然分离、孤立的本我。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是指在自然的存在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存在物生存、发展有其自我实现的权利。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不是特指的平等,是所有存在物真正的平等,包括人与自然存在物权利和义务的平等。生态圈中的部分能够增强生态圈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而具有部分的价值,部分的价值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相比物种来说更加稳定,这就和系统哲学所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念想符合。
生态整体主义从整体性思维出发,将自然界当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认为自然界的完整性影响着自然物发展的快慢,同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深层生态学所谓的生态系统或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的‘无缝之网’所构成的整体,实际是指客观物质世界整体,自然存在物的总和,也就是指自然界。”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与非人世界没有界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人类只看到了界限,那就不具有整体思维。从认识的演化过程来看,古代从整体思维出发探究宇宙、自然,经历了机械论的思维,表现为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表现为联系、对立统一的观点,又向整体性思维回归。可见整体性思维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系统哲学将整体性思维当作基本规律,这就表明中西环境伦理思想中的整体性思维与系统哲学的内在契合,同时现代其它各学科也在发掘整体性的价值,这体现了人类认识在不断创新中前进。
二、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在当代的共同发展
环境伦理思想与系统哲学思维自古就有,其产生没有先后之分。环境伦理思想形成体系是在20世纪,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导致自然破坏,许多有识之士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环境伦理学。系统思想的体系的形成,经过20世纪系统科学的发展,一般系统论、协同学、耗散理一论等系统科学伦理的出现,为现代系统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系统哲学产生以后,其理论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系统哲学为人类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系统哲学运用基本规律,如自组织涌现规律、层次转化律、整体优化律、差异协同律等,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系统的分析,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一与部分出发,研究物质、能量、信息间的相互交互、相互作用,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系统哲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巩固自身。环境伦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运用系统哲学思维分析二者的伦理关系,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进步,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 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的视域交叉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系统思想与环境伦理思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早期,在生存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原初的意识局限于获得生存资料,对白然界崇拜,人类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依赖性,由此产生了朴素的整体观。古希腊哲学将宇宙看成自然的整体,研究自然要素,探究万物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等。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整体,他们从探究万物的本原出发,提出了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体现了朴素的整体观。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将整体世界用“水”“火”“木”“金”“土”五个系统来阐述,整体世界是整体,五个系统是包含在整体世界的子系统,这五个系统相生相克。“阴阳五行”学说的整体观,通过相生相克的规律,阐述了万物的生长变化,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生存资料,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这种朴素的整体观既包含学系统思维,又包含生态思想。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使人们的认识发展了改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由整体观转向了机械论、还原论,人们注重运用分析的方法研究自然。这一时期并不是说整体观失去了作用,只是天文学、生物学的发展,使得人们着眼于用实验、归纳、分析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记录。马克思曾说过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从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说明了生物在整体环境中通过“优胜劣汰”不断发展。这就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整体环境的重要性,实现了整体思维的回归。现代系统哲学强调差异协同规律的重要性,环境伦理思想也将协同进化当作理论研究的重点,二者在相同研究领域中共同发展。
20世纪现代系统哲学诞生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产生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所展现的世界观的特色可以说是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它可以被称为广义系统论意义上的系统论世界观。”现代系统论世界观不仅局限于系统科学领域,正如卡普拉所说将世界当作有机、生态的整体。普里高津的耗散理论阐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这些要素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系统。此后的协同学、控制论等科学理论深入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适用范围从生命系统到非生命系统,从线性系统到非线性系统,由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系统哲学的发展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开始以整体性、全局性的思维看待世界。20世纪同样是环境伦理思想形成体系的时期,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环境伦理学的创立,此后环境伦理学迅速发展,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环境伦理学不仅承担着从伦理道德方面唤起人类环境保护的观念的责任,更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相结合,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由此可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伦理与系统哲学既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又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理论内容,如整体性观念、协同进化思想等。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某一学科、特定的理论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恰恰要求在保留自己学科体系独特性的前提下,实现跨学科的合作,从而实现双赢。系统哲学和环境伦理在这个大前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相互借鉴
正如上面所说,在一种大学科体系发展的前提下,现代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相互借鉴各自优秀的理论成果,共同为人类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先于人类而存在,其本身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和发展、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交换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自人类产生以来,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人类无休止的向自然索取,最终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自然系统在没有遭到人类改变之前,其结构和功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平衡的机制。其演化过程也遵循自组织涌现律,从简一单到复杂、运行和转化是有序的从对称到不对成演化现代系统哲学借鉴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自然的系统性,乌杰教授指出:“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属性,即自然界是成系统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自然界中又存在在无数的子系统,大到自然界的天气系统、海洋系统等,小到人体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现代系统哲学可以通过对自然界进化规律的研究,完善差异协同律,进一步探索协同和谐的运用。
现代系统哲学研究表明,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哲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由无数个子系统构成,系统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依据一定的机构组成的系统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征。现代环境伦理的研究,引入系统哲学的思想,将系统与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视野来看,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危机只有在开放性的系统下才能得到广泛关注。同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差异性,使得环境伦理研究要有层次性。例如树立环境伦理观念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出发,不同的层次需要相应的环境伦理道德内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保护需要各国密切合作,现代环境伦理运用系统哲学思维,科学的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为现代环境伦理理论的构建开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环境伦理理论的构建应该充分发挥现代系统思维的特征才能实现新的飞跃。
3 运用现代系统思维研究环境伦理
在现代环境伦理研究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环境伦理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身的问题上,本身存在这“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类生存和利益的满足是道德和价值的评判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人是自然环境破坏的始作俑者,自然先于人类存在因而具有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平等。二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人与自然是相区别的,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又要求人的口光转向自然,转向自然的整体性,尊重自然的价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就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来讲,作为社会系统存在要素的人,应该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分析问题必须从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向出发。因此运用现代系统哲学思维研究环境伦理是有必要的,系统哲学思维在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动态性、复杂性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协调各要素、各子系统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体系统平稳和谐的发展。
运用系统整体性思维,从整体最优化出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形成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运用结构和功能思维,优化生态结构,通过改变生态结构来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运用差异协同性思维,积极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差异,努力实现协同,维持系统的稳定实现共存共生、共同发展;运用系统的开放性思维,环境伦理要面向世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环境伦理思想,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
环境伦理从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出发,唤醒人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哲学思维,运用系统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从而形成整体的、有机的现代环境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