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背景
研究者在长期跟踪、观察小学5~6年级作文课的过程中发现:作文量不小,一个学期要写8一10篇大作文;教学方法通常是模式化的,其一般流程是“教师引领斗学生初稿斗教师评改斗发还学生”;多数情况下每次作文仅写一稿,并被视为最终作品不再修改;多数情况下,在上一篇作文草草完成、未做深人探讨后,就匆匆忙忙转人下一次作文的写作了。此外,作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通常是单向度的,即以教师为单向发起者、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教授”活动;学生对为什么写、如何写、写完后怎么办等都几乎无发言权;教师就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缺少更多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层面的深度探讨。
在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中,研究者也发现,有很大程度上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苗头:从教师角度看,他们经常“疲于奔命”地阅读、批改全体学生的作文,若是遇到多至5060人的大班,作文批改量更是J凉人;不仅如此,由于教师只能通过圈画修改、打分、评语等简单手段介人孩子的个人作文,也使得很多教师对许多孩子的作文障碍束手无策。在对孩子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为数不少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呈现出一些“要么无从下口,要么离题万里”等现象。研究者的观察也发现,这种作文“倦怠”现象是延伸到后续的学习之中的,很多中学生比小学生还要反感作文,他们到了大学阶段甚至都不会写文章了,为数不少的研究生甚至都写不出没有病句的一段话了!
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学体制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变成了简单应付考试的“浅层学习”,在扼杀作文兴趣的同时,限制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二是教学思想上,受传统“知识告知式”教学的影响,在这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作文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活动Pl,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被抹杀。其三是教学过程上,过于侧重学生作品产出这个结果,而对写作前的构思、对作文初稿的进一步修改等过程性要素重视度不足。其四是教学手段上,在纸笔时代,作文本是唯一载体,也限制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木研究在理论层面的变化是:以面向21世纪学习的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理论[2]为基础,提出“同伴互评”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度建构式的作文教学。提出该策略,一方面是希望与国际学习科学前沿研究接轨,尝试把国外的创新学习理论应用到中国教学改革实践中;另一方面是基于笔者此前的一个预研究,该研究初步提出了同伴互评的作文教学策略,但还缺乏深人的持续研究。本研究在技术层面上的变化是:鼓励参与实验的小学师生使用台式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写作文,而不再局限于作文本这一单一媒介渠道;在教学软件方面,选用实时互动系统,以支持全体师生跨时空的相互评论、修改文章进行深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