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获得闲适、追求美好生存的手段,其本应指向人的生存方案,并使人的生存方案变为现实,实现人类“活好”这一目标。然而,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却逐渐地偏离了这一目标,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使人的身体技术和身体器官不断弱化,使人不断丧失了自由而奴役于技术,并使人类自身困顿于技术漂移所带来的忧虑与恐慌之中。同时,技术逆向适应性下,效率至上的观念也使得人们被现代技术所胁迫,陷入现代技术的逻辑漩涡之中。总之,现代技术偏离了违背了人们追求美好生存的初衷,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影响。
(一)身体技术日益被忽视
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技术的超前性,通过连续的技术发明与革新不断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从而导致滞后性技术—身体技术的欠缺。
事实上,人的身体技术最初源于生存需求而产生与发展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以活得更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原始的身体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为了弥补自身身体技术的不足,人们不得不以身体器官为摹本,通过外形模仿、结构仿真和功能模拟三种途径将自身器官外化为工具。
在古代,这种根据人体器官投影所发明的工具与身体技术之间的替代关系并不是十分显著,工具的使用仍然需要依托人来完成,人的身体技术与工具同时参与了对自然的改造。然而,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更加复杂技术的出现,体外化的技术—工具,对人身体技术的替代愈来愈强烈。这种强烈的替代关系导致器物技术不断独立于身体技术之外,在现代技术语境下,工具的使用甚至也不再依托人来完成,可以完全独立于人身体之外而完成预定的方案。于是,人的身体技术逐渐被忽视,身体器官的敏感度也随之弱化。如电脑的出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人听觉、视觉、手等身体器官的延伸,给人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它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眼睛、耳朵、手等身体器官的功能,而且,电脑的长期使用还会给人身体技术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这种对体外化技术的强调,对身体技术的忽略,最终会使人的身体技术或身体器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面前被彻底淡忘,人苦于技术的种种限制而陷人危机,从而偏离了人们对美好生存追求的初衷。
(二)人类基本目标迷失
技术作为自我构造和世界构造的中间环节,它本应更多地关注适当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适用技术、合用技术。然而,现代技术却改变了技术适用性的观念,形成一种效率至上的思维逻辑。这种思维逻辑必然会导致一个后果—技术的逆向适应性,即目的适应手段,或手段本身成为目的。
敖德嘉认为,技术一旦发明,人们就可以利用技术,从而使我们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休闲,从事诸如音乐、艺术、社交、科学等精神活动,从而达到追求美好生存的目的。但是,由于现代技术对于效率的极其推崇,使得本为手段范畴的效率成为了目的。所以,当人们利用技术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时,往往不会将省下来的时间用于闲适,而是将其用于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并把发明出来的新技术再次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提高效率,以便更进一步地节省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时间,进行又一次的技术发明与创新。闲适原本是活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技术逆向适应性的驱使,却本末倒置,生活的目的让渡给了生活的手段。也就是说,这种对效率极其推崇的思维逻辑和技术逆向适应性下效率至上的观念,最终会使人们被现代技术所胁迫,把原本是手段范畴的效率看成了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从而陷人技术逆向适应性的怪圈之中,逐渐迷失了人类的真正目标。
(三)人的创造性欲求遗乏
本源的、创造性的欲求是人类最卓越的精神内容,是前于技术的创造。正是因为人们有本源的欲求—追求美好生存,才有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过去,人能够意识到一切他不能做的事,即他的欠缺、限度。如今却因技术对无限可能性的承诺,人们发现自己在原则上几乎可以是任何“他之所是”,这便使得他要知道“他实际上是什么”变得更加困难。生活也因此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效率至上观念的深人人心,当代人们生活所依靠的物质手段空前发达。人不再会因物质匾乏而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这种“欲求危机”或“创造性欲求匾乏”的境况下,人们往往会把占主导地位的“他人的欲求”当作自己的欲求,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规划变得暗淡无光,使自身追求美好生存的愿望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导致自己不再能独立地欲求,并且对“闲适”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他人或大多数人理解的基础上。人们丧失了追求自我的动力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