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9日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下简称“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已跃升成为具有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何谓生态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在这里,马克思把“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特性。“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从需要的层次看,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需要的内容看,人的需要主要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以及精神需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提及“生态需要”这一具体范畴,但生态需要的思想蕴涵在他们关于人的自然需要的相关理论阐述之中。20世纪80年代起,人的生态需要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刘思华等为代表的学者对生态需要的学理内涵展开了不同层面的解读,开启了生态需要研究的生态经济学视域。从哲学角度审视,生态需要在本质上是指人类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与依赖。一般而言,人的生态需要既包括对自然产品、自然环境如阳光、空气、水、植物等有形生态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旅游风景名胜等无形生态产品的需求。换言之,生态需要具有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基本的物质性生存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级的精神性发展需要。传统理解认为,人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体。事实上,生态需要也是人类需要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需要互有联系,并不存在径渭分明的界限。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这表现为需要的产生、范围、数量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需要的产生看,“物质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每次都取决于已经满足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从需要的范围看,“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此外,“需要的数量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文明状况,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就此而言,生态需要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其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突显是理论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生态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需要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此意义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一方面,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人诞生的第一天起,自然界便给予着人类无私的馈赠,包括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作为维系生命有机体存在的首要前提,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与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正如马克思所说:“所有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生命有机体的生态需要驱使着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来源,进而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的生态需要还包括对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无形生态产品的需求,这种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马克思指出:“植物、动物、空气、阳光、石头等,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为了享用和消化而必须事先进行加工的精神食粮。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满足人的生态需求,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能够促使二者在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从现实层面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直接催生了生态需要由“潜伏”向“显性”转变。需要反映的是主体的一种缺失或不平衡的状态,以此观照人类愈发强烈的生态需要,实质上映射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良好生态环境正在逐步丧失的残酷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累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此,习近平强调:“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习近平关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人本理念。实际上,旱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马克思便深切地表达了对工人的生态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人文关怀。马克思认为,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在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中肆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光、空气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当前,由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生态问题,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运动蓬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问题是诱发人的生态需要日益迫切的现实动因。    

确立生态需要在人类需要结构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意义重大,它将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的需要的满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可能性空前增长的根源在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然而,历史实践证明,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陶醉于利用对自然的强大攫取能力来无限制地满足人的物质性需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盛行,以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破坏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主导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人的生态需要,能够形成物质性需要的生态制约,有助于扭转这一现状。这是因为,生态需要所主张的生态理性自觉要求物质性需要具有适度性,即在自我需要的满足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度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而这种自律性的物质需要,也将对人类的原有实践方式及其观念产生一定冲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低碳、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为人的生态需要“祛魅”,把颠倒的自然恢复过来势在必行。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而且一定会得到满足,社会必然性所要求的变化一定会给自己开辟道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认识的深化。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