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可以是人们口头呼喊的句子,也可以是书写在公共场合的标语,甚至可以理解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和理念。口号动员似乎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动员方式,这与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是分不开的。
(一)口号动员内涵和外延
口号有着广阔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从文本分析、传播学分析以及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等多种角度去研究和观察口号。口号既可以作为宣传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动员的方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作为一种动员手段的口号,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口号组织和发动起群众。
1.口号和标语
口号最早见于南朝梁简文帝的一首诗《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意思为随口吟出,然后被其他诗人们效仿流传,具有代表性的如李白的《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等。口号被定义为剪短有力、具有鼓动性、常供人口头呼喊的句子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口号的解释也有很多,在《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是:供人呼喊的具有鼓动性或煽动性的词、短语或短句;而在《汉语大词典》里口号的外延形式可以拓展为句子。标语的解释有很多。在《汉语大词典》中标语被解释为: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则写道:用简练文字写的(张贴在公共场合的)宣传性口号。
标语和口号如果翻译成英文,都会被译作 slogan。在一般情况下来讲,标语口号二者的最大区别就是,标语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而口号是通过口头表现的,同样都是宣传和引导的工作,可以说二者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在《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里,标语是在公众场所展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常以简短的文字写出;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用的具有纲领性、概括性和宣传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标语口号”既可合为一词,又可分而剖之,而其实它是一身而二任。形之于文,书诸于壁,是为标语;腾之于口,广播于众,则为口号。前者托载体以安身,后者凭口沫而四溅,二者分工负责,一个力求牵引视觉,一个奋然捣鼓听觉,总之要让你兴起感觉。
综上所述,口号离不开标语这种表现载体,标语也少不了口号的内容,因此本文不再多做区分,论述的核心概念是广义上的口号:既包括人们的口头呼喊的口号,也包括体现在出版刊物的核心思想和前沿理论,还包括街头巷尾公共场合以及其他地方出现的一切标语和口号。
2.口号与社会动员
“动员”一词最早用于军事上,指战事的调集和发动。从广义上来讲,动员指的是主体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组织和发动起客体的参与,从而实现主体的目标和愿望的过程。动员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媒体宣贯、领袖演说、曲艺灌输导向等等多种途径进行。
如今,“动员”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动员,还有可用于政治动员、经济动员、文化动员、社会动员等诸多领域。本文所探讨的动员从党与社会的角度切入,探讨党是如何通过社会动员,将整个社会纳入到党的领导过程中来。
社会动员是什么?一言概括就是“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这里又难免牵扯出一个社会动员的双胞胎概念,即“政治动员”,目前学界对二者没有明确的区分,普遍定义党在革命时期为达到革命目标、获取政治资源而进行的动员为“政治动员”,是由政治主体利用政治手段对政治客体进行的动员;把党在改革开放后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改革和发展的动员称为“社会动员”,即借助社会自身的力量主动进行的,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群
众有效参与的过程。笔者认为应从最广义的概念上理解社会动员,指的是动员主体(本文指中国共产党)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自上而下激起动员客体(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参与到动员过程中来,以实现主体特定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口号是社会动员的一种形式,通过上面社会动员的定义衍生可得,党的口号动员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口号为手段和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发起组织和动员,以实现党的领导的行为和过程。
关于党的口号动员,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定义:“所谓口号动员,是指党在落实政策、动员社会的过程,通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将党的主张和推进事业发展要做的事情包括工作的方法向社会宣传”。
3.口号动员的特点
口号动员简洁、高效、直观,反映了政党的领导理念和工作重点。具体来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短小,简单通俗。
口号的首要特点是简短明了,直奔主题,寥寥几个字即可把动员的任务和目的表述清楚,一目了然。如“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通俗易懂,让当时即使没什么文化水平的群众一下就能明白革命要干什么、革命成功后会获得什么。
(2)内容直接指向任务。
这是口号的内在特点,“每一个口号都应当以一定政治形势的全部特点为依据。”这就意味着口号的内容是主体对特定历史时期形势和任务做出的概括,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而提出。如“推翻三座大山”“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等口号都是很好例证。
(3)具有广泛适用性。
动员口号的广泛适用性得益于口号宣传的媒介广泛、成本低廉。口号简单短小,宣传成本低,有时用几张纸、几只笔、一些油墨和染料等简单工具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通过许多媒介传播,写在墙上、刻在石头上、拉出横幅、印刷报刊等等,街头巷尾、报纸文章、口头传颂都能普及口号的宣传,与其他宣传形式相比适用更广泛,影响力更大。
(4)感情色彩强烈,极具号召性和鼓动性。
口号在内容的制定上,通常注重构建共意和集体认同、激发情感。在宣传的口号中经常出现“父老相亲”、“姐妹同胞”等称呼,“万万火急,全国同胞们,形势万分紧急了!”同时也经常使用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资本主义是万恶的根源”诸如此类话语,指出事态发展情势,让群众清醒和警惕,强烈感染了人们。
(二)口号动员的实践形式
通常认为,在权力的运行过程是有方向的,即“由统治者到人民群众”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和“由人民群众到统治者”的自下而上的过程。按照这种权力运行方向和主体,可将口号动员划分为自上而下的维护统治需要的动员和自下而上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过程中的动员。但以上两种都属常态下动员,我们还要考虑到非常态下的暴力和革命中的动员。综上,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口号动员的实践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上而下——基于维护政治统治需要的动员口号
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统治者会运用一些口号和标语来主导人们的思想,以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获得大众的认同和支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登山祭祖、在泰山立下几丈高石碑刻字“颂秦德”;后又在他其他诸山树立大小石碑,歌颂功德、树立权威。秦始皇以后的许多君王仿效者不胜枚举,均以此手段明君威,号民顺。人们看到这些石碑后会明白这些帝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生敬畏之感。除此之外,封建时期的儒、法、道、墨家等流派的一些铭句、格言等也为封建统治者所用,或用来管理统治阶级,或用来教化普罗大众。典型的如“仁者爱人”“三纲五常”“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严刑峻法”“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这些思想被统治者广为倡导,人们经过学习和传颂,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和行动。
2.自下而上——大众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中的口号
口号动员的运用并不是统治阶级的专利,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过程中也一直在运用着这个有效手段。如近代以来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的“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过程中的“变法图强”;学生的反帝爱国口号“反对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甚至是当代世界人民普遍追求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这种出于人民大众利益诉求的动员口号不胜枚举,人们因为这种口号被聚集和动员起来,或是表达共同的追求,或是针对共同的敌人,让人产生共鸣,并长时间、大范围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具备良好的动员效果。
3.非常态形式——反抗和革命过程中的动员口号
当政治统治昏庸无道、失去合法性时,大众往往不再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号令,从而走上一条反抗和革命的道路。一定的行为总是要一定的思想为指导,尤其在这种非常态的动员过程中,动员主体更要找到合适的理由和借口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口号就很好地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如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周武王以“时日曷丧,吾与汝皆亡”作为口号,引导百姓与之呼应,共同讨伐纣王,最终取得胜利;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呼吁百姓反抗暴秦,得到了众多支持;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发出“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呼声来号令天下。近代孙中山也提出了“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奋斗目标,表达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理想,动员起全国革命的力量。
(三)口号动员的独特魅力
分析历史上诸多动员口号我们可以发现,口号似乎是诸多动员手段和方法中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易被接受和理解,并且很能创设气氛、凝聚人心,这些都是口号动员的魅力所在。
1.简单顺口,具有良好政治导向作用
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点是,口号可以做到用最少的字数实现最全面的表达,同时也有一定的情感效应。口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简单的几个字构成,这样既便于宣传,又利于记忆,有助于宣传工作的开展。就像党在革命时期,当时革命的主要力量大多是贫苦的农民,没有太多文化,相比较于深奥难懂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简洁通俗的口号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足以唤醒民众斗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激励革命大军战略决战的意志,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最终解放了整个中国大陆。党在革命时期将具体的任务通过口号的形式进行宣传,使革命的对象和任务深入人心。陈独秀在《向导》杂志创刊三周年时总结了他们的宣传工作,在谈到其宣传成就时具体地描述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口号深入人心的过程:“开始民众不光不了解这个口号,甚至认为是海外奇谈;但后来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工人和学生首先使用了这个口号,国民党中的部分人也接纳采用,到现在,一部分进步的教授和商人也采用了,甚至于国民党中的反动派和一般工贼,他们向民众攻击共产党,有时不得不自称他们也反对帝国主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报所号召的‘打倒帝国主义’这一口号已经深入民众了。”
2.通俗易懂,易于识记
分析比较口号的文本,几乎都是最直观简单的表达,口号中的话语不是针对特定阶级所设,而是努力使更多的人理解。只有更多的人的知晓和理解,才能有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感染,口号动员才能实现其本质使命——动员和组织起大众的力量。如果口号文本用晦涩和生僻的字词来表达,那么口号动员的功能将会逊色太多。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时代的口号,面对红军战士的成分复杂,有的来源于旧军队,有的过去是民间好汉,而且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在个人行为方面难免存在各种毛病。因此需要给他们统一纪律,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还要让他们容易理解和明白。于是要求他们睡觉关门、床上铺草、不能没收俘虏腰包、洗澡避开女人等,先让将士们明白和记住,才能在行动中更好的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口号,不仅对党和军队起到约束作用,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3.口号能创设力量氛围
说到环境和气氛的渲染,大家首先会想到演讲。口号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甚至更为出色。首先,口号是多数人对多数人,一个人的力量自然不如多数人的力量加起来具有感染性;其次,口号是经常性的活动,会随时随地出现在人们周围,人们口口相传、念念不忘,印象会逐渐深刻。最后,口号是一种传染模式,人们既听又说,喊着同样的口号,朝着共同的目标,能够相互感染和鼓动从而壮大士气,创设更强大的气氛。就像我们日常所到的一样:众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时,总要喊出“1——2——3”的口号才能使步伐一致;长跑比赛中当运动队员精疲力竭的时候,听见“××加油!”呐喊的口号时会精神为之一振,鼓足全劲向前冲;战场厮杀时,锣鼓敲的越响、号角吹的越亮、“冲啊”的口号喊的越齐,战士们就
越有力气奋勇杀敌;天安门城楼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烘托出庄严雄伟的气氛,使得前来顶礼的人无不庄重恭敬。
党在革命时期的口号,对敌人来说也有强烈的震慑作用,使其军心动摇,士气瓦解。1930 年红军曾写了“白军弟兄们,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得了什么?为什么又来打工农?”据当事人回忆,这条标语“对敌军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
参加过“围剿”的国民党官兵在回忆他们进军苏区搜寻红军时的情景:在苏区的石壁、立柱上,在墙体里,在马路旁,到处都是各种各样各样的标语和口号,每一句口号都表达出贫苦老百姓的心声,让我们顿生恻隐,同时感觉在心理上已经占了下风。正式打仗的时候,红军集中兵力围歼我们,我们更是抱头鼠窜、溃不成军。因此,我们对此很感慨:“红军固然厉害,红军的标语更厉害”。甚至当红军失利撤出遵义城的时候,连夜把标语贴满遵义全城,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标语之多、影响之大,使得时当时政府不得不重视此事,向红军所过地区发出撕毁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