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木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科的基础课,是所有具体领域管理专业的先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管理思维、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管理对企业效率和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质量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对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1 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虽然国内管理学教材版木众多,但是内容体系基木一致,首先介绍管理的基木知识和西方管理理论,然后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展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仟,决策
理论及方法,计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及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
1.2 教学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管理的基木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还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具体领域的管理问题,并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生木应从中学会管理的基木规律和一般原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在长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学习目的迷茫,课程意义不大,对课程兴趣降低。
2.1 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未能有效融合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东方管理思想介绍较少,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基于西方理论,尤其是美式理论。所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泽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而中国传承的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惯例,与以科技文化为基因的西方管理理论相差甚远,导致在管理学教学中实践迷失现象,学生无法熟练运用我国社会通用的思辨方式分析管理实践问题,而对西方理论也仅限于学的层面,无法真正作为一门工具。
2.2 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缺乏管理基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校园,对社会和经济运行规则知之甚少,在这种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学,学生很难掌握到管理的精髓,以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管理学的课程,仍然弄不懂在这门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所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的种种困惑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上仍有很多的弊端,迫切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3 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
跟数学、英语这类需要耐心细致的课程性质不同,管理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跟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到大学,依赖性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尚米及时转变,一味的注重细节,如果不更正学习方法,管理学课程必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教师一般只是从教材方面给学生讲解,很少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管理学讲述的是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内容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授课之初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和引导,规范式的案例介绍较多,结合实际生活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看不到管理学的实际用处,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4 管理实践日新月异,教学案例相对滞后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管理实践日益丰富,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层出不穷,而用来教学的案例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成熟的案例大多已经老化,与社会现实不一致,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现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他们对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敏感度、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他们的生活时代与当前的一些成熟的案例相距遥远,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也突破了传统的视角,如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看起来成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理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