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度演变建构机制与社会文化特征探究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本文利用谷歌图书和百度指数大数据对建国以来约70年间苏南城市以及其他参照城市的国内知名度进行了排序和可视化展示,并且由于该指标立足于海量图书数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数据,因而能够较为客观、精确地展示这一时间段内国内公众对中国城市的总体了解程度。在对苏南地区以及覆盖中国主要城市整体的国内知名度总体格局进行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苏南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运作机制,并在宏观层面对影响苏南城市国内知名度的内外部因素以及由其所形塑的结构特征进行归纳。

(一)      国家制度投人是推动城市国内知名度结构化与更新的主要推力

纵观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城市的发展历史,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强国家一弱社会”资源权力分配格局下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层面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和制度安排的契合程度。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政府开始对昆山、张家港等进行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即实施“市管县”“撤县建市”体制之后,国内知名度的曲线都出现了阶段性快速增长,从而表明提升行政级别和加大制度资源投入对于非市级行政单位扩大文化影响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相继实施了以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和浦东新区为主体的系统性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从东北和华北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性转移,深圳、香港和上海等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经济实力和国内知名度都双双增长。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致力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国家级战略使重庆和武汉获得了巨大的政策性红利,国内的受关注度在此之后皆出现了阶段性增长,而同时期的东部城市却因政策力度的偏斜而出现下滑趋势。因此,造成苏南城市以及中国主要城市的经济能级和国内知名度都出现显著的梯度特性,除了各区域自然享赋和社会基础的差异之外,国家制度投入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也不容忽视。

 (二)媒体性事件正成为城市知名度毁誉变动的不确定性因素

由互联网信息所计算的可视化数据显示,当代中国主要城市的国内知名度曲线的局部性波峰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我们在2011-2016年国内知名度前20强中各随机抽取2座苏南城市(南京、苏州)和非苏南城市(武汉、青岛),通过与对应年份和月份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其曲线所出现的“尖锐”波峰很有可能是受到媒体报道的脉冲式影响,例如在2012年6月武汉因“工厂爆炸”谣言而引发网络关注度的迅速提升;2014年8月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也促进该城市的国内知名度的传播;青岛于2015年国庆节期间因“天价大虾”事件而备受关注;2015年底,首届太湖国际马拉松的开幕使苏州的国内知名度一度超越南京。我们认为,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主导性信息传播工具的当下具有无限性放大效应,其所产生的强大号召力可以在短时期内促使事件发生地的关注度获得爆炸性的提升,但同时也增加了知名度正负效应的辨别难度。此外,“媒体性事件”在社会舆论热点的快速转移的当下,对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效力会不断弱化,其正向激励作用的持久性也令人存疑。比如上述4座城市的“大事件知名度”提升跨度大约在一周左右,随后迅速下降。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公众关注度”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竞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国城市而言,关键的是要借助媒体力量不断制造具有积极意义的重大事件,尤其是一些在短时间内使举办地城市的形象观感得到显著改善的并在全国范围甚至在国际领域都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政治、经济活动、论坛会议、文体赛事,并做好后续的加工和再分配过程,也就是要在媒体事件对城市国内知名度发挥脉冲式影响的基础上,以塑造城市品牌的方式升华为城市文化符号,寻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开发以及核心价值理念的树一立,最终使“城市文化资本”充分涌动和补充,从而在“信息爆炸”的世界中保持其知名度的稳定增长。

 (三)时空联动性是苏南区域城市国内知名度变迁的突出特征

相关大数据的城市研究表明,中国某些地域城市之间,如北京和天津、上海和南京之间存在着国际知名度具有地缘联动和历史联动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同样在中国城市国内知名度的波动上也得到深刻体现,并且其变动机制也具有较为一致的相似性。这种时空联动性在苏南区域内部表现得尤为明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的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南核心城市与县级城市(包括原初的县级行政单位)的知名度曲线走势均保持着整体一致性,特别是一些较为明显的波峰和波谷的形成时间都大体趋于一致。然而,其国内知名度变动的时空联动机制不同于“北京一天津”的地域优势向政治优势的转化以及“上海一南京”之间的产业分工联系,而是超越于城市行政等级、经济能级以及文化资源储量等外在性差异,即基于苏南区域整体发展所不断积淀和演化的内生性特质而建构。“苏南”一词已经超脱于自然地理范畴,而是以吴越文化为基底,在统一的文化心理、区域性认同及经济性协作下所不断形塑的地域文化符号,由此而建构的“苏南模式”和首个“国家级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表明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已经得到全国公众的认同,这也是苏南地区在未来不断深耕现代化发展潜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优势。“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现实中,‘城市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改革开放程度的表征,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城市文化自觉’与自为。在逻辑上,在‘文化自觉’应当与‘文化自为’形成必然性的结构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行动链条’。

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南城市国内知名度在约7年的大跨度历史时段内以及在与全国主要城市的对照观察上,呈现的结构特征和变迁规律,也表现出苏南城市群的内在文化机制。经济实力和“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已经成为推动苏南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扩大国内影响力的重要动力,而且国家制度投入、区域协作关系和媒体事件的报道等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