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逐步进行研究生扩招,直至2009年,为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开始全面进行研究生扩招,虽然扩招的结果暂时缓解了本科就业,但却使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模式转变至大众模式,导致硕士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降低,就业形势日趋下降,地方农业类院校深受影响。
一、地方类农业院校目前就业情况
1. 农科类研究生择业方向单一。从目前统计的一些数据来看,地方农业院校的就业率不是很高,由于农业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及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得到一份稳定、单位环境好的工作,致使越来越多的农科类研究生选择考公务员。
2. 农科类研究生工作更换频繁,跳槽现象严重。目前,有些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明确,倾向选择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的人员居多,选择到边远小城市发展的寥寥无几。但是,这和有些农科类的专业性质正好相反,农科类的专业多数要到偏远的实地考察、做实验,条件比较艰苦,这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频频发生,影响签约率。同时,有一部分研究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总是觉得实际工资薪酬或工作性质方面与自己想象的情况不符,导致在毕业后的几年内,更换工作频繁,跳槽现象严重。
3. 农科类研究生女性研究生就业机会偏少,性别对就业的响很大。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多数女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求学,女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女研究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但是,女研究生就业情况却不是很好,因为按照传统观念和惯例,女性受生育、哺乳、身体素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体力和精力比男性差很多,因此,女生就业机会偏少,只有少数人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影响整体就业率。
二、影响地方农业院校就业因素分析
1. 农业院校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农业在迅速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的农业科学转化,农业院校已开始设立新学科,农业科学逐步实现产业化。但是,由于新学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单一,学科之间不能有效的交叉渗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 农业院校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客观。由于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农科类研究生投入科研的精力较多,因此在择业就业方面,对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期待较高,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合理、不客观的情况,导致当前社会对农业类人才需求与其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值不对应。
3. 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去向单一,就业面窄。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就业面很窄,主要是由于专业的特定性,可供研究生选择的岗位有限。同时,根据近年的调查了解,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并不多,主要通过在网上投简历或招聘会得到求职信息。
三、地方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
1. 强化学科整合,拓宽研究生的职业视野。目前地方农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将研究生就业率作为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指标。学校应注重开拓实践基地,加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拓宽研究生的职业体验。
2. 加强对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正视自身定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容易变得浮躁,因此,为了能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职业生涯的规划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对职业的认知、就业指导、创新教育等方面。地方农业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环节,让研究生在读研初期制定目标,少走弯路。具体的方法:一是,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和学科相关的知名教授或经验丰富的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将其设计为一门必修课,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测定与分析,引导学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二是,可以创造一些交流的平台,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之间能够有效地互动,让在校生能够借鉴一些经验,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型
及需求提升职业规划经验。
3. 提升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就业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很大,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负责各方面的指导,包括对就业方面的引导。导师应定期开展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近期学习成果及计划,并根据每名研究生的特点及时指导制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科研中。同时,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竞赛与活动,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不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为开拓以后的就业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拓宽女研究生就业渠道,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女研究生在当前就业局势下更不占优势,女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提高个人综合竞争力、尽快为自己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导师方面,应加强责任制,坚持科研能力和就业方面“两手抓”,提升职场竞争力。学校及学院方面,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与大企业联合培养的机会,扩大就业概率。另外,学校应多提供创业平台,鼓励研究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优势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