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学生普遍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协调性较差,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缺乏,自身修养差,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
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有人文素养课程,涵盖思想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但在具体实施中普遍存在教书与育人两张皮,地位边缘化,课程空心化,师资离散化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怎样有机融合,是当今教育界一大难题。
1国外人文教育发展
工业革命的兴起,工科大学和专门学院应运而生,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技术教育逐渐占领了大学殿堂,技术至上成为高等教育的理念。但高速发展的科技与相对滞后的素质形成巨大反差,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福利时也承受着文化的危机,迷惘于自身的发展。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人文教育的缺失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重大危机。英国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教授指出,“文化之路应贯穿于学生之中,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讲话中指出,“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挑战,人文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不是其经济意义所能估量的”。
哥伦比亚大学在全美高校中率先推行“核心课程”教育计划,实施通识教育,使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增加了解,同时又使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加深了印象。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将核心课程分为若干个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 +历史研究B ",“文学和艺术A”等。学生必须在离自己主修专业最远8个领域里各选修一门课程。而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着调整知识领域。
德国政府颁布《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其核心理念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
2我国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育界人士关注到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地位变迁,意识到了人文素养教育在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2.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如,土明杰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文史哲文化知识面狭窄,对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艺术文化缺乏底蕴,语言文字功底差;常识性知识的缺失严重;社会责任意识的消退比较突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不够,人才成长方向不甚明确等。宋伟才、吴艳霞在《高职课程改革应承担人文素养教育使命》中,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理念偏差;人文素养教育师资僵乏;人文教育资源保障力度不够;高职招收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2.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探索。如,陈鑫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这一课题重点研究了如何在人文课程教学训练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提出了构建符合高职实际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的途径,分享了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与领悟。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完善文学素质课程,推行身体素质课程,普及心理素质课程,丰富职业素质课程等措施构建了人文素质课程课堂十活动十实践十项目的四位一体素质课程体系。综合目前国内的各项研究,对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方法、途径具有不同的借鉴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局限于如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美学欣赏等课程,对于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还没有涉及,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两张皮。
2)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对于人文素质实施对象即高职学生的特质没有进行分析;对于不同专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没有进行分类,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
3)多数研究的实施过程不细化仅仅抛出一个理念如缺乏具体角色分工、责任界定,缺乏实施步骤,缺乏师资能力需求及提升途径,缺乏融入人文素质内容后专业课程的学生评价机制等,可借鉴性差。
4)仍有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片面强调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只重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出现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将高等职业教育沦为单一技能的职业训练所。
3人文教育改进措施
3.1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梳理和选择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既有正常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也有参加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还有中职生、职高生等来源,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专业面向的行业不同,需要的行业文化不同。例如:医药类专业,在专业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考虑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道德等内容的融入;商贸类专业,在进行人文素质内容的选择上就要考虑“商道”文化,弘扬“勤、诚、变、和”的商道精神。如果简单地将同样的人文教育内容套用于不同专业,则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3.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优秀,人格健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按照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课、职业素质课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在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开设的课程几乎全部为专业技能课程。在这两个领域的课程建设中,从教学内容的筛选、教材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实施过程、学生的评价等各方面均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即使涉及到人文素质也是轻飘飘口头带过,以说教灌输替代实践,无法实现人文素质的内化。
3.3专业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中的组织分工及分步提升
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运行,学生人文工作由学工部门负责,这个观念在教师中已经根深蒂固。专业课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的,对于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抱以不关注不参与的态度。学工人员在设计组织素质教育活动时,与专业背景、行业文化结合不紧密,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活动相互雷同,没有针对性,没有行业文化特点。因此,专业教研室与学工部门合作,将课堂教学、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部门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分步提升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实现技能与人格的整体进步。
4结语
现代社会中凭借单一技能的终身职业存在的几率极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职业生命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人文素养,诚信踏实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心、优良的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将为高职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实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将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