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近年来日益被各类学校所重视,运用和合观念化解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即提升校园教育的和合性。这种和合性是指学生个体身心、校园人际关系、校园生态等几个方面和谐、协调、合理的程度。由于和合思想与当今学校教育发展理念相符合,和合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之下,将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试图阐明和合思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客观条件,分析“和合”对学校教育方法论意义以及论述和合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以充分发掘传统和合思想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和合思想在学校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
和合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维范式,体现于对“和”的追求深人民族骨髓。早在《国语·郑语》中就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亦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荀子·礼论篇》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自此可窥见一二,“和实生物”是古人对早前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五行和合以成万物蕴含着世界多样性的统一哲理。可见,和合思想由来已久,这种“尚和求中”的朴素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精华的体现。比较之下,传统和合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全面协调发展内涵相应,和谐、中和、融合、协调等和合思想内核契合了当下教育改革新理念。从本质上说,传统和合生生之道所蕴含的和谐因子正是时下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可以预见,和合思想将在此背景下对学校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首先,学生身心不“和”。2015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指出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势头不减,多所学校出现学生考试体力透支严重、体育运动晕厥等事件。另外,青年时期处于个体“三观”树立前的迷茫阶段,心理活动呈现幻想性、不稳定性、叛逆性、焦灼不安等特点,对理想、信念、信仰认知模糊,加之有关各方对学生成才与成人的关系处理失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其次,学校教育过程中“待人接物”之道缺失,师道尊严、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等传统教育价值观日趋式微。教育理应以育人为实践导向,校园是个体德行养成重要场所。“象牙塔”内的人际关系的失序,从根源上阻断了“成人”教育的成功之路。近年学校师生、同学关系紧张程度相当突出,也不乏暴力流血事件,校园人际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再次,学校环境建设是和谐校园的又一大挑战,即学校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程度等问题显著,某些学校校址的规划选择缺乏前瞻性、环保性、科学性,使得辐射污染、噪音污染、化工排放污染等问题长期困扰学校。校园建筑规划问题,比如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区与教学区相隔较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可见,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教育主体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方面危机重重,这种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合理的办法和措施来解决教育难题。和合一词内在蕴含着身心和合、人际和合、天人合一等价值取向,显示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尚和思想倾向,和合智慧堪称打开教育新世界大门的关键。
二、和合思想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方法论价值
1.和合思想引领下的学生身心和谐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心和谐可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社会并立身社会的基石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国的关键”[ll(P98)。可见,身心和谐对学生自身乃至整个社会意义重大。如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需要大智慧。历史上来看,关于身心和合的理论论述颇多,比如儒家在个体身心协调上,一个基本倾向,即,’,合主身从”。王阳明其“心学”中对于身心问题有一重要见解:“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可见,儒家对身心关系还是有一番独到而深刻的认识,阳明先生认为心具有感通的能力,并认为这种能力运作离不开身体的支撑。这就有一种身心需要协调的思想,也就是身心关系的“和合”。这种身心协调的看法,基本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对当下学校教育亦有启发,即学生身体素质是心智教育的物质基础,理应予以重视。
另外,儒家对“心”的内涵界定还有从形而上道德心的角度来定位的,心具天理,尽心则能知性知天,注重人心的涵养。儒家这种重视心灵和合的思想对和谐校园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即注重人的道德心培养、德性修养。
佛教针对人的心境和合提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梁。”佛家在万法唯心的基础上提出反对物我两分,目的在于消减烦恼,静悟人生。学习难免有挫折,佛家提倡不偏执的和合心,正是佛家智慧所在。
道家则偏于治身,比如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就提到通过服食丹药以求成仙长生不老。道家的成仙法术在许多人看来是迷信,事实并非如此,其中包括的养生之道就具有科学价值,是值得借鉴的。道家注重生理的调节,对和谐校园构建的指导性价值在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和合思想引领下的校园人际和谐
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和同学关系。学校是教学育人之地,师生关系自然是首要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人际活动,不是人与机器,更不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联系。教学的成功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能使这一切都变为可能,得到加强。那么如何做到校园师生关系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人际和谐理论思想精华皆可借鉴。儒家对“和”的重视由来已久,尤其是人际和谐,儒家将人际关系大致分为五伦:“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这五种人际关系要做到“和”。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孟子这里间接指出师生关系如父子,可见师徒者,亦为天下达道也。古时师徒如父子,其启发性意义在于:一方面要继承发扬尊师重教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待老师理应充满尊重。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要平等相待,谨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视学生如己出,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更要关怀学生心灵成长。
另外,同学关系亦不可轻视,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就是主张为人处事要以和为贵,孟子还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最大的优势,是决定性的因素。《说苑》更是对人际关系和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可见儒家在“待人接物”上尤为“尚和”,儒家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对当下学校教育中的人际淡漠颇具建设性意义。
当然,教师之间、干群之间(行政人员和师生)的关系同样需要与和合思想相吻合,进而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引下,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和合文化”携手共同营造和谐、平安、有活力的“和合校园”。
3.和合思想引领下的校园生态和谐
古时孟母三迁,可见外在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校园是当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校园生态环境尤为关键。儒家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例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是解释人和天地能够想通,人能够尽性知天。将“天人合一”思想应用实践的代表可谓是风水学,韩增禄教授指出:“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法地则天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即堪舆之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堪舆之学,又称风水理论。堪舆与《周易》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见古人在建筑选址上特别看重与自然的和合,显现一种与自然融二为一的特征。
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最为看重,比如老子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此外,老子还主张“不知常,妄作,凶”,意思说人类活动不尊重客观自然就会破坏生态进而危及自身。道家不是主张彻底的无所作为,而是让人类不要任意妄为,实践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道两家皆力倡导尊重、顺应、敬畏大自然,这与小农经济关系莫大。然而其中蕴含哲理深刻,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取决于人对自然的尊重程度,这对时下校园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富有指导性意义。虽然土地资源有限,校址可选择空间极小,然而生态环境和谐的考虑理应得到充分重视。
三、和合思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操作方略
1.学生身心和合具体操作方略
亚健康在众多学生中早已普遍化。一方面学习压力大,负担重会给身体带来健康问题,另外,缺少必要的体质锻炼是关键因素,更不必说道家提倡的“养生”。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的和合性对于学习影响是显性的,直接的。所以学校首先应倡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自身身体素质。另外要学会运用“和合”方法来锻炼身体,使锻炼能够符合生理机能和运动规律,不能顾此失彼。例如爆发力、持久力、肺活量等等要全面协调发展。
另外儒家道德心涵养教人如何正心诚意对于我们端正心态亦有不小的补益,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德性修养课程,将儒家的修身养性、以心控身、身心协调等积极思想传授给学生。
2.校园人际和合具体操作方略
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人际关系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矛盾,可以借鉴儒家传统思想中注重人际“和合”的思想,来协调校园中各种人际关系。儒家处理人际关系方法即用仁、义、礼、智、信来消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以求和合生生之道。
学生如果懂得仁爱,处处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习有心得自觉和同学分享,乐于助人,同学关系定会融洽和乐。另外,“义”也同样是影响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关键因素之一,如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究其原因,即过于重利轻义。一些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不惜与同学撕破脸,互不相让,甚至钩心斗角,不择手段。所以,为了学生间的和谐相处,应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伤同学之情义。
以礼待人也是确保人际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貌既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内在素质,也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外在表现。然而如今众多学校里各种占座抢位、食堂插队、出言不逊等现象不胜枚举,因此学校可加强学生礼仪督察工作,督促学生行为要文明礼貌,并且还可开设与礼仪相关的课程,传播传统礼仪知识以及现代文明礼节,为校园人际和谐创造文明土壤。
智慧是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保障,学校里的师生来自天南地北,个性不同,与其交往方式理应有所选择。那么如何正确选择交往方式来促进师生和同学之间关系积极发展有待于智慧的斟酌,所以作为学生应重视交往方式中的技巧方法,动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切勿是非不分,盲目冲动。
诚信问题同样是影响人际和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对于人际和谐的作用非常关键,所以在校学生应该重视诚信,言而有信,与老师同学坦诚相待。
3.校园生态和合具体操作方略
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上,首先,竭力避免在各类污染严重区域附近建校。学校如同一个特殊社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功能,具有地址的稳定性、人员的密集性、流动性。学习的环境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校址选择理应考虑周边环境对校园的影响,与各类污染严重区域相隔足够距离。
其次,建校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校址原有生态环境。校园建设规模相对较大,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秉持天人和合理念,不恶意开发原有自然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
最后,建校应具有预见性,预留发展空间,体现人文关怀,合理规划校内各类分区。随着校园未来进一步发展,校园建设规模随之扩建具有现实可能,因此对校园规模大小的预估要高瞻远瞩,预留一定发展空间。校园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尤其要注意校园内部各基础设施的间距和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完善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