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要求下,新课标肯定有所调整与改善。在教学中,“新课程目标”所指的是以下方面:第一、阅读与鉴赏中的“必修”,要求应该做到“学习我国文言文优良文章,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从当中吸取智慧;按当代观念角度出发分析文章,评析作品存在的意义与历史背景”。第二、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还要求“阅读浅易的古文,按照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等去学习理解词句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思想。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常见的虚词、实词、句式的含义和主要用法,应该做到在使用中举一反三。阅读诗歌与古文,了解与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可参考附录一《古诗文诵读篇目》)。第三、在选修的内容中,文言文(诗歌、散文等)都有很多要求,”学习文言文中的优良诗歌散文文章,学习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分析文章中的内涵,感受文章艺术性,利用历史眼光与不同的观念去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给予正确的评析。第四、借助相关资料书、以及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较深奥的文言文(要求不能超过附录中的古诗文的难度)学习一定数目的文言文优秀文章。了解与学习文言文的诗词相关规律以及扎实的基本相关知识,学习理解文言文的一些相关常识,积累文言文文化知识,将文言文的知识在脑海里深刻的扎下根基。
1. 提升文言文价值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提升了不少。整体地看文言文学习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用“高、宽、活”三个字来概括。“高”是指着眼点高,把文言文的学习上升到传承文化、培养精神底蕴的高度;“宽”是指学习文言文的范围更宽,对于文言文作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个方面,视野一定要放宽,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事情; “活”是指文言文学习不能拘泥死板,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要灵活,通过广泛的阅读,达到“活学活用”。
由教育部出台的新课标的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从文言文的本身价值出发,重视 “文与道”,强调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教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些论断,经过长期的讨论酝酿,逐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人们认识到应适当开发文言文作品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其灵性,提高其文学素养。但是在“语言”这个层面上,由于新课标的有关定义仍然较为模糊,导致了各种片面的理解,从而使不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在“繁与简”、“难与易”方面存在较大距离,影响了教学效率。
2.明确文言文选读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何谓“浅易”?“读懂文章内容”,“读懂的标准”是什么?“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如何分级?这些问题不解决,各学校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施教,各行其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就在所难免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内涵深厚,唯恐学生读不懂,就从文中的重点词句讲到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有关典故、艺术价值、政治历史文化意义,旁征博引,无限扩大。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须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即可,明白大意、了解主题即读懂的标志,于是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把文言文教学当成了古汉语知识教学,课堂上偏重文言知识的讲授,整篇文章侧重的就是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
针对于“浅易”二字,在古文中几乎没有一个较精确的定义,也没有相关内容来做界线分析 “浅易文言文”。叶圣陶曾经说过“明白晓畅的古文”也只有根据某些特点来进行判断。。在《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熊江平)分析“按照语义角度分析,采取多少诘屈聱牙句子,同时,评析采取的多的叫难度大,越多难度就越大。反之,用的少的诘屈聱牙内容,就叫着浅易。按照词句内容分析,按照利用生僻的词句与典故来判断难易,涉及到的陌生名物典型制度,则用的多的叫做难度大,用的少的叫浅易内容。无论是在判断词语常用是否,就应该针对于语言材料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古文的“难易度”主要是针对高中生来说,并不是针对于成人的方面来分析的。按照内容与实际要求分析,那就是针对高中生古文阅读水平作调查研究。可是实际上,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都还不够,这个“浅易”标准很难以规定,以前,刘国正先生列举了四本书来分析古文的浅易问题:《史记》(纪传部分)、《孟子》、《聊斋志异》、《梦溪笔谈》。他分析认为,高中生应该借助词典、成语词典等资料书去参阅这四本书的难易程度。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修订稿中,也在对高中生“读的能力”的要求中,具体说明:“具有初步阅读诗歌散文等方面能力,例如要求读懂《史记》、《孟子》、《聊斋志异》、《梦溪笔谈》等选注释资料。按照此方法较简便,但是仍然能够辅助高中生了解“浅易”古文的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样就避免学习吃力等现象。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高中语言的《浅易文言文界说》中这样规定的,较“浅易”的相关界线做了分析与规定。这些高中学生一般比较认同这些观点,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浅易主要是古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采用白话进行编著的文章,这些就是“浅易”的判断标准。文言文主要是在先秦到清朝的过程,按照先秦为基础,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例如,柳宗元、韩愈等都是代表作家。第二、针对于“浅易”是一个相对的定论。针对于高中生而言,“浅易文言文”主要是看常用词、次常用词、虚词、实词等在典型句子的使用。这些范文中,主要是以叙事、写景、抒情、一般以说理为主,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结;文章的风格明朗,不追求过多词藻上的修饰,只是强调韵律上的整体和谐,这样的范文在我国古代主要出现在秦汉时期的散文形式以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
根据实际分析,在现阶段我国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就与现在的“浅易”要求不完全相符,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虽然语句极其优美,但由于典故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在阅读时往往注释非常之复杂,在内容上也要比原文多几倍;《逍遥游》主要讲的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原理,将的是大智慧,但哲理较深,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根据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分析,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实验版的语文教材分析出文言文相关理念。按照“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规定进行设计语文新课程的目的。明白了“浅易”的标准,我们可以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理解为:在对待像我们前面讲的秦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这样的古文作品(以《劝学》《师说》《赤壁赋》为代表),在阅读上要充分感受我国民族的优秀智慧,以一种“民族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内容难度降低
语文科必修部分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离骚》、《滕王阁序》等要求不再全文背诵。
根据调整意见,语文科必修部分的部分文言文要求降低,不对学生进行过高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时候,可以借助文章底下的注释或者是相关的工具书,能够大概理解文章的词句含义,能找到文章的大概文意即可。真正的要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就必须举一反三地阅读,并在阅读中熟记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做到融会贯通。部分课文如《报任安书》、《窦娥冤》等可选择几个精彩段落进行学习。还有一部分文本把理解改为了解,并把背诵全文改为背诵部分名句或名段,如《离骚》、《逍遥游》、《滕王阁序》等。
阅读与鉴赏部分,一部分文本可由课内精读调整为课内略读,或由课内略读调整为课外浏览,其中文学作品部分涉及《荷塘风起》、《囚绿记》、《祖国山川颂》、《祖国土》、《品质》、《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