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
在A企业优化供应商管理中,要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通用性、经济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长期等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价,层次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要进行分层,重点关注关键指标。可比性原则是指指标的内容、计算口径等都要具有可比性。通用性则要求指标体系是普遍适用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济性原则是指选择能够反映供应商总体水平的指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选取交货期等数量指标之外,还要选择难以用数据表示、难以量化的指标。动态长期原则是指对供应商的评价既着眼于当前又关注未来,关注供应商的长远发展能力。
具体来看,对供应商的评价可以选取功能指标、经营指标、稳定性指标等进行衡量。功能指标包括产品质量水平(投诉率、质量合格率等)、产品价格水平(平均价格、价格走势等)、客户服务水平(缺货率、顾客满意度、准时送货率、顾客保持率等)等。经营指标反映的是供应商当前的整体运营状况,包括其管理水平、企业实力、信息化水平、盈利水平、库存功能等。稳定性指标则反映了供应商的未来发展潜力,包括其开发创新能力、技术开发经费比重等为代表的技术实力,以信息化系统水平、预测能力等为代表的应变力,以职工凝聚力、员工满意度等为代表的企业聚合力,以行业服务时间、客户稳定性等为代表的经验指标,以及以员工素质、市场信誉等为代表的企业形象指标等。
2 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
在优化供应链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选择供应商。该企业可以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来选择供应商。定性选择方法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等方法。在该企业采购非主要原材料时可以选择直观判断法,也就是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个人的分析判断,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对于那些时间充裕,采购的原材料又较为重要时,该企业可以采用招投标法,扩大范围从众多的供应商中选择恰当的供应商。在有的情况下,几个供应商条件较为接近时,该企业可以分别跟几个供应商进行协商,以确定要最后选择的供应商。
定量方法包括采购成本法和线性权重法。采购成本法是将价格、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维修费用、培训费用等各项成本加起来的总和作为选择标准。线性权重法是先确定选择供应商的指标,再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将各个指标相加形成一个总值作为选择的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3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该企业供应商管理优化过程中,还要和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针对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等带来的对市场需求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该企业要切实采取措施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首先,该企业要控制好供应商的数量。供应商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供应商数量越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协调的任务就越繁重,与供应商关系的处理就更困难。单一供应商也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带来受制于供应商的严重问题。因此,企业要从原来的供应商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或者重新从市场上按照特定的标准寻找供应商,并和这些供应商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控制供应商数量离不开供应商的选择标准的制定,该企业要根据国际快时尚品牌中的佼佼者的做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企业的供应商选择标准,将真正能够与企业长期合作,并能够增强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供应商选择出来。
其次,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来实现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同步化、透明化的运作,就好像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一样。因此,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沟通。在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如果没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供应商不清楚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将推出的新品的要求等,就无从准备面料、配饰等,这必然会降低供应商对该企业需求的反应速度。同理,如果该企业不清楚供应商的研发能力、经营状况,在向供应商下了订单之后也难以确保这些订单能否保质保量并按时来完成。通过EDI等信息技术,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在这平台上,双方可以及时地获得对方的信息,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加强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大大地增强供应商和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最后,该企业要和供应商订立收益共享合同,使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该企业需要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增强其快速反应的能力,真正成为一流的快时尚品牌。但是,供应商也是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独立市场主体,他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到某一条供应链中,是期望能够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该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供应商的利益,与其签订收益共享合同。比如,该企业可以在与供应商签订的合作合同中规定供应商做出了哪些创新等情况下,该企业可以在价格、订单等方面给予其优惠,促进供应商和该企业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4 控制供应商管理的风险
供应商风险包括质量风险、供应风险、成本风险和售后服务风险。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产品质量中暗含的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因素,或者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的因素都会导致风险。供应商要能够按照合同的规定长期、稳定地给制造商供货才能确保制造商的正常运作,但是,在供应商发展的过程中,却可能存在因为自身原因或者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带来的供应中断的问题,这就是供应风险。成本风险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原来而产生的,当一些特殊原料的价格上涨时导致原料整体价格上升,这就是成本风险。售后服务风险是指上游供应商在出售商品之后业务转移或者公司倒闭导致无法提供售后服务而产生的风险。
为了控制供应商风险,在选择供应商时要采取谨慎策略,可以考虑组建供应商引进小组的办法,由专业的采购、品质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全方位地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评价,挑选出优秀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正式、规范的合作合同。在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也要预防风险的发生,采取预防策略,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在给供应商下了订单之后,该企业也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需要全程对供应商的生产情况进行监控,确保供应商能够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和期限为其提供合格的产品。同时,该企业还要有成熟的风险应对和转移策略。在选择供应商时控制好人数,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既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合作,又在几个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