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记录中布朗族茶叶种植
布朗族茶叶种植文献记载始于用老傣文书写的布朗族史诗《奔闷》。据普洱市惠民镇芒景村苏国文老师从缅甸抄写回来的布朗族创世史《奔闷》记载,芒景出现茶叶种植佛历731年(696)正式建寨,同时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茶叶,距今已有1835年的历史。芒景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历史在其口耳相传的口述史也有相关记载,被芒景布朗族奉为茶祖帕岩冷在临终前曾嘱咐部落族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此外,布朗族后人所传唱的《祖先歌》中部分唱段中也提及帕岩冷对茶叶种植的贡献:
“帕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帕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在茶叶制作方面,布朗族制作茶、饮茶习俗也见诸史书。唐咸通三年(862)樊绰撰《蛮书》倦七>载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卷一七《蛮书‘云南勃妒》,由上述文献观之,布朗族史诗及汉族文献中关于布朗族先民种植茶叶的记录表明,布朗族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以回溯到1800多年前,且可以与今布朗族民族口述史所呈现的历史集体记忆相印证。
二、布朗族民族茶文化词汇及其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交流工具,语言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其认知特点、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状况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有所反映。特别是作为反映人类社会、民族特点最为敏感、迅速的词汇,其所承载的语义综合体现了民族思维、认知特点。在布朗族母语词汇系统中存在着一整套较为丰富的与茶相关的词汇,这些词语义之细腻,对茶分类之精细是其他非茶叶种植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从结构上看,布朗语中的茶“腊”为单音节单纯词,布朗语以语素为核心,通过音变、组合等构词方式演化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合成词,这些词围绕“茶”这一核心语义衍生了一个极为丰富的语义场。透过布朗族茶业词汇及其语义演变,我们可以观察布朗族先民认识茶、命名茶的路径及其所反映的布朗族认知思维特点。
(一)布朗语中茶的命名理据及认知特点
据布朗族口传史记载,布朗族祖先帕岩冷最早认识茶始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布朗族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茶叶不同于一般的叶子,不仅能够使人头脑清醒,精神振作,还可以用来治病、消除疲劳和提神,因此将茶叶与一般的叶子区分开来。在日后采集生活中,布朗族先民还发现茶还是一种可供食用的食材,因而茶便成了布朗族先民的“野菜”之一,这种野菜常用作佐料,布朗族称之为“得责”,今天布朗族酸茶制作就是布朗族先民“以茶为菜”习俗的遗存。在采集时代,生的“得责”稀少珍贵,不易找到,很难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满足部落不断增长的人口之于的需求,布朗族先民特地对野生茶“得责”]进行了人工培植和移栽,如此野生“得责”慢慢变成了人工种植的“得责”了。布朗族先民最初发现特殊的叶子时,并没有给这种特殊的绿色叶子取专名,而是采用叶子的一般称呼,在熟知茶叶这种的叶子的药用、饮用价值后,为了将其与其它野菜及绿叶相区别,布朗族种茶始祖帕岩冷将“得责”这种既能提神,又能食用的叶子命名为“腊”,其意为“绿叶中能当作作料且能治病并且作为饮料的叶子”,不难看出,其命名理据在于布朗族先民基于茶叶药用、食用功能的认知。
为了给新发现的具有药效和作为食物的“茶叶”命名以区别于一般的叶子,布朗族先民颇下了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