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赫膜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m。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因锐器伤而引起多种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并伤及身心健康。为了解医院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心理状态,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2012年1月一2014年12月医院上报的156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2012年1月一2014年12月医院上报的156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调查
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上报156例血,创,创源性职业暴露者,在发生暴露1个月内进行现状调查后,将收集的信息录人汇总表进行统计分析。
1.2.2心理评估标准
采用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制定的PTSD症状调查表<PCL-C),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程度进行打分。
1. 3统计分析采用SPSS20. 0软件进行分析,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结果
2. 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的156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男性40例,女性116例。平均年龄(28. 71士5. 735)岁,见表1。
2. 2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科室构成156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外科45例,占28.800}所占比例最高。
2. 3暴露的血源性病原体构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有86例,占55.200,其次是丙型肝炎11例占7. 100,梅毒螺旋体6例(以下简称梅毒),占3.800。
.2. 4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医务人员暴露的血源性病原体差异性比较
2. 4. 1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暴露源差异性比较对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暴露源差异性比较分析可知,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暴露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 048)。
2.4.2不同科室发生暴露的血源性病原体情况对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暴露的血源性病原体分析可知,内科、外科、产科、妇科、儿科、ICU、手术室乙型肝炎暴露比例最高,急诊科、检验科医务人员不清楚者较高。
3讨论
本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比率最高,其次为医师;女性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目前从事护理工作多为女性;护理人员所遭受的锐器伤高于其他医护人员,为发生医疗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此外,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30岁,占全院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74.4%;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尤其是低年资医护人员,提高职业安全意识,规范防护行为。
本研究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病原菌为乙型肝炎病毒最多。目前,医务人员面临传染性最大的血源性病原性微生物为乙型肝炎病毒,其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两倍。外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比例高于内科、产科、妇科等,这与外科医师的职业暴露以针刺伤及喷溅有关;再就是与外科医师对保护性器具和防护性措施(如免用手技术)的作用认识不足,使用率明显偏低有一定关系。提示,在以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应该针对发生暴露的原因以及暴露源的分布构成情况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果显示,16. 7%的医务人员PCL-C评分在38分以上,存在心理临床症状倾向,需进行心理干预。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由于接触和遭受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比普通人群大,再加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心理压力和暴露后的心理变化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对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对于帮助和保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尤其应重视早期的心理干预,暴露后积极干预是解除暴露后不良心理的关键因素。
为此,医院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干预部门,通过对职业暴露后心理变化分析,可以清楚地掌握暴露者的心理变化时期,从而更好地对发生的职业暴露和暴露后存在心理临床症状倾向的员工,及时的援助、安慰、支持、开导和专业的认知行为治疗;同时,定期开展关于锐器伤知识讲座和心理知识培训,减少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后心理危机。建立科学检测信心,使暴露后干预取得良好效果。医院还健全了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作为医院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的重要质量监测项目,事前预防控制,事后及时干预,以维护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满意度、工作效率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安全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