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论
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瓶颈在于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
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起,我国用了25年时间普及了义务教育。到2012年,为了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近几年,各县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优质均衡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许多发展的非均衡,而这些非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就在于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虽然有所改善,其学校标准化建设也提到了日程中来,但将较于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来说还是十分落后的。甚至一些农村学校校舍老旧,破损严重,取暖依旧靠火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设施配备也并不完善,尤其在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学仪器设备上十分缺乏,导致部分学校不能按照要求开足、开齐各科课程。学校办学条件上的非均衡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问题同样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目前乡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优质教师不断流失、体音美等部分学科教师严重缺乏等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状况致使乡镇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而缺少外出培训研究的机会、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匾乏又导致了这些教师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严重影响了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成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
2 财政投入少,教师队伍结构不良,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致使义务教育呈非均衡发展
乡镇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相对较少,教师队伍结构不良,学校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虽然县财政对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渐在增加,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且处于落后水平,每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十分有限,且乡镇义务教育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生均教育经费虽然提高很多,但因学生数少,总额仍然太少,仅够维持正常的教学办公支出。财政投入上的不足使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教师外出研修培训得不到资金支持,不能有效满足乡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乡镇教师队伍结构不良体现在老龄化严重、第一学历偏低、部分学科教师匾乏等方面,
这些问题致使乡镇教师队伍的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课堂教学氛围低沉、缺少生气,不能很快适应并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如体音美等部分学科课程不能开足、开齐,极大影响了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育质量;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不科学,在学校、教研组、班级层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致使学校管理整体上较为松散,学校办学效能偏低,不利于学校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建议
1 强化政府工作力度与职责,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序进行
各级政府要始终按照国家相关工作要求,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要组织并监督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及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力度:财政部门要调整教育投资结构,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编制、人社部门要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强化政府工作力度与职责,确保政策保障及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序进行,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合作,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教育工作氛围。
2 多渠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要深入落实要落实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政府要依法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及时做好教育类资金拨付工作,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出让收益全部用于教育。乡镇政府要积极争取县、州、省的财政支持,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拓宽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立足于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整合项目,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依托国家全面改善薄弱校项目等优惠政策,通过集资、引资及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把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均衡的重点目标,以创建标准化学校为主线,全力缩小学校间差距,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
3 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教育资源以实现校级间优质资源共享,让乡镇学校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各级政府应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指出的:“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本着“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对县域乡镇的中小学校在自然撤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改建。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完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校车使用及管理制度,减小物理距离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阻碍,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教师队伍结构分配合理,集几村之力办一所学校,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 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第一学历偏低、优质教师不断流失、体音美等部分学科教师严重缺乏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教师聘任机制和教师流动机制,加大农村教师及特岗教师的招聘力度,增加教师编制,建立教育系统用人的长效机制,为乡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缓解教师老龄化现象。招聘新任教师及特岗教师时要像教师匿乏学科积极倾斜,并通过县域内教师的流动机制来缓解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体音美等相关学科课程因学科教师匿乏而不能开足、开齐的情况,以保证相关学科的正常教学;在保障现有优质教师资源上,要依靠“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方式,确保减少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优质资源的流失;要拓展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加大“国培”、“省培”的力度,确保更多教师接受到全面、系统、高质量的培训,切实保证教师外出研修培训的课时和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农村教师实现网上培训,通过相关网课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进一步完善“送培下乡”服务机制,解决部分乡镇教师因经费不足或人手不够等原因不能参加外出研究培训而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通过省、市、县级名师及各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示范课讲授、听课后指导、相关内容培训及深入交流探讨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5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能
针对目前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学校办学效能较低的问题,要重视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农村校长的学校管理工作的相关培训,提高农村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努力培养一支立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懂教育、善管理、精业务的优秀校长队伍;进一步完善校长交流机制,增加校长流动、交流的机会,为其主动成长,磨练学校管理经验提供良好平台;加强学校后备干部建设,将一些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的部分中层骨干选派到优质学校和教育系统挂职锻炼,帮助其迅速成长;建立健全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校级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将校级领导班子评价考核内容纳入到年末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当中来。在学校管理中,要加强教研组及班级建设,对教研组组长及班主任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定期组织教研组进行讨论交流,提升农村义务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立足于自身学校办学特色及发展,确立相关研究课题,及时关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要为班主任老师提供并创造提高其自身专业素养、学习班级管理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平台和机会,使其将德育、智育、心理健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内容都纳入到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