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整体视野重构人的生态定位
系统哲学视域下现代环境伦理从整体、全局视野看待人的生态定位,对于人的生态定位首先表现在人自身生态人性的发挥,即发掘人内在的“真”“善”“美”;其次,建立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原则。
1 建立生态人性真善美的伦理起点
人的存在的确立源自于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人的这种改造活动必然有其目的,或是满足物质需要,或是满足精神需求不一而同。因而人的内在价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目的性,也决定着改造的结果,用马克思对象化的思想来说就是人将自己的本质作用于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人化。因此假若人的出发点是真的、善的、美的,就会创造出一个真、善、美的自然界;反之人的木质是恶的,对自然界改造的结果也是恶的。因此,人性的真善美与自然界发展的好坏息息相关,人性的发挥作用于环境就表现在生态人性。以前的环境伦理思想割裂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单纯的强调人控制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人的生态理念变为“先发展,后治理”、人的行为变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正是这种片面的、局部的思想导致了生态危机。因此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现千吃环境伦理要求生态人性作为人对自然的伦理起点,以整体性思维为出发点,重建人性的真善美。
生态人性的真首先要求承认人与自然的真实存在,世界不是虚幻的,不是庄周梦蝶物我两分,自然界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每个真实的人侮天都在进行着基木的生命体征如新陈代谢。人一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和谐,而且有破坏,真实的看到人对自然的成功改造,如围海造陆,也要真实的看到人对自然的破坏,如冰山融化、海面上升。其次,生态人性的真要求承认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世界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同时生态人性真的伦理观念也要求正视人的存在,正视人的伦理观念对世界的影响,正视人与自然整体关系。
生态人性善的现代环境伦理内涵就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传统的环境伦理观念已经对这种善给予了定义,而现在这种善是一种大爱、博爱,不仅对土地、动物的关爱,更是对地球、宇宙的关爱。同时善是一种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的作用下,人们关注动物的解放、动物的权利,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共处的环境伦理。
生态人性的美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美之所以为美是它能让人愉悦,满足人感官上的愉悦只是美的初级阶段,比如吃到的美食,真正的美不仅在于人的精神愉悦更在于产生美的方式。对于现代环境伦理学来说天然的美值得去保护,人对自然美的塑造要注重方式,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基本出发点。
生态人性真善美的构建是应时应景的,现在环境伦理要求和谐、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伦理主体的人能否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参与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生态人性的真善美是人内在价值作用于外在世界的前提,应该大力提倡。
2 建立人全面发展的伦理基础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作为自然发展的一环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独特的本性又使人超越了自然的局限。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环境伦理的实践中不仅意识到人作为人的觉悟,也意识到人自身奋斗的理想,人走出了自身设定的生命圈,与自然交互得到了自然的馈赠。然而,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生态危机、社会危机,更面临着精神危机,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失去了对生命伟大的信仰。因此需要建立既满足物质的需要,又要实现精神升华的人全面发展的伦理基础。现在我们提倡的五大文明中,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并列就是最好的表现。
现代环境伦理是人的一种生态觉悟,因此遵循环境伦理也就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现在我们正向着生态文明的时代前进,反过来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就会发现,任何生命的价值都不能离开支撑他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整体,“人类系统发育的进展,要求有意识作为人类这个物种生存的手段。”在生态系统中,人不仅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精神、信仰的缔造者和践行者,而人的人文关怀有其扩展的程序,符合系统哲学的层次转化律,从人自身的道德准则、行为标准的形成,扩展到对家庭的责任,乃至对国家的责任。同样人的伦理关怀作用于自然界,从自然界的子系统动植物开始,然后延及到整个生态系统,因而人道德的水平的高低,决定伦理关怀对象的扩大,反之亦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环境伦理的基础。
环境伦理关系的基础、评价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相应的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幻。现代环境伦理范围的扩大,使得人认识的对象增多,许多新事物的出现要求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超越了简单物质利益的追求,将精神与信仰的愉悦作为更高一层的价值目标,使人在自我个体与世界整体间的不断融合,以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建立人文关怀的伦理共识
现代环境伦理在生态人性真善美与人全面发展实现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共识,主要包括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的关注。
人文关怀对于当代环境伦理来说表现在人对自然界对象关怀范围的扩大,由于人类环保思想的不完善以及生产工具、科技水平的限制,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人的利益与自然物的生存发生矛盾。此时环境伦理人文关怀的共识要求人们在满足自身基本的需求上,用最科学的改造方式、最合理的改造策略、危害最小的改造方案,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依赖环境生存的动植物。就拿我国建设青藏铁路来说,充分的考虑了经济收益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决策到2006年建成通车,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实地考察、不断论证,在实际建设中不断调整方案。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攻破了高寒缺氧,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而且充分的保护了青藏高原的原生态,为野生动物设立保护区,如可可西里和羌塘,为了动物的迁徙设立专门的路线。铁路建成后加强了青藏高原与外界的联系,既满足了经济建设的要求,又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木理念,充分展现了环境伦理的人文关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文关怀还要求对生态破坏要予以补偿,由此出现了生态补偿机制,设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就是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补偿。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己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我们都明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地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说父母为了下一代而活。面对地球脆弱的环境,我们有关注未来的责任,我们不能只考虑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以全局的眼光关注过去、关注未来,关注过去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以便未来的发展。全球各国家、人民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在物质生产上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在生活上,拒绝铺张浪费;在思想上提升道德修养,树立环保理念,形成关注未来的共识。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往往体现在未来,阿尔卡逊《寂静的春天》里提醒人们“敌敌畏”的使用在当时确实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农药的随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正如“蝴蝶效应”,因此关注未来是我们全人类的共识。
二、以整体和谐观念构建“人一自然一社会”价值中心
系统哲学认为构成和谐的要素是多样的,是多种要素在一个系统或者共同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然和谐又是有差异的,不同要素之间的交互才能使得系统在动态的过程中向着和谐发展。就当今时代而言环境危机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过去的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1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来看在原初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增强,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凸显,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再是尊重,而是变成一种一味索取、不断征服的态度,这种态度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状态。我们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理性和道德,然而自然不仅是人生活生产的提供者,也是人精神生产的载体。马克思士旨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一马克思把自然界形象的当作人的无机身体,他想要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就像人生命的延续需要人类身体提供必须的养料,如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人与外界交换氧气的循环过程,因此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了。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身体坏死了人就无法存活,所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现代环境伦理理论构建的基础。
系统哲学视域下现代环境伦理人与自然有机和谐首先体现在人的生态行为准则和规范上。这些行为和规范的建立是人的道德同自然规律的统一。它要求人有目的、有组织的利用自然的同时,人类的生命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脱离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调节,尊重自组织规律和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规律,正视生态系统的正当存在和完整统一,用正确的伦理观念来规范自身。其次,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还体现在新时代下环境伦理对自然新的认识上。传统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主客二分,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科学技术和工具的进步更是加深人类征服的欲望。现代环境伦理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将自然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把人当作这一系统的一个要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在自然之中与其它自然物具有平等的权利。这种环境伦理在评价自然价值时不以人的价值为基准,以自然物的价值去衡量,把维护自然的稳定、和谐当作最高的价值目标。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运用现代系统哲学的思维分析,可以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表述。系统离不开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影响环境,地球气象系统的变化决定着地球环境的风雨天晴;反之环境的变幻也影响着系统的发展,如海洋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在如果海洋没有受到污染,则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就会得以维持,二者是相互作用的。从系统与环境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对人的发展和自然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现代环境伦理研究的对象包括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包括人一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同时也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我们知道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在这一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形成厂社会性的活动,由于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把握。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刁’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因为首先,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人的价值需要他人来评价和判断,如果一个人每天单调的做某件事,得不到他人的评价和赞扬,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生活的动力。其次,人的社会性活动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也是在人对自然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自然界不仅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所以说自然界的价值寄予社会中,社会又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因而人与社会关系对人与自然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环境伦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申到人与人关系之上,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现代环境伦理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尤其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环境利益的协调。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环境利益不平衡导致环境危机的频发,生态殖民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带着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作用于生态环境。生态殖民主义表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生态地方主义表现在各地方自扫门前雪,只管自己一方环境的治理不顾整个国家甚至地球的生态环境。现代环境伦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做到生态公正;国家之间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时要相互沟通,争取在不损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达成共识:地方之间不存在特殊区域,也许自身地理环境、政策倾向等条件不同,但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相同。因此只有构建起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才能够相互谅解,才会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实现共赢。
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运用现代系统哲学的思维分析,可以用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来表述。各种要素构成系统的基础,系统是各种要素的载体,系统与要素相互依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同时社会是人自身发展进步的的条件。因此在发挥个人力量的同时,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和谐共处才能构建现代环境伦理。
3 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思
人的实践活动是自我不断认知的过程。每个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如经济、政治、法律等关系,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正是这种自我认知使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人类生存的价值世界,同时自我认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复杂的,而理性认识的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人的伦理水平、道德观念的高低。从本质上讲当今世界的环境危机是人对自我在环境中的定位、人价值判断偏颇以及人自我认识的缺陷造成的,因此人对自我的反思是现代环境伦理构建的重要方面。
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思对现代环境伦理构建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人对历史演进中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反思。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通过“中心”地位的辐射作用控制自然,这种将自然当作人的附庸,随意开发利用自然的片面思想导致环境问题的频发。现代环境伦理反思传统伦理观念的不足,走出了这种人类中心的栓桔,用一种整体和谐的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环境伦理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存在意义不仅是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生存资料不断发展,也存在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以求人与自然共同提升。其次,反思人与自我关系提升了人的道德修养,扩展了现代环境伦理关怀的范围,在一种“大爱”的伦理情感作用下,人的行为更多的会照顾到环境,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三,反思人与自我关系改变了人以往单向索取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双向互利共赢的现代环境伦理思维方式。
因此,系统哲学视域下“人一社会一自然’是一个大的系统坐标系,”现千七环境伦理用整体性视野看待三者的和谐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稳定,需要作为要素的人与人之间的结构优化,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性优势。人一社会一自然这三者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个人要有全局性的视野,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社会进步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相结合,从而建立一个稳固、和谐、有序的现代环境伦理系统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