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进人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科技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主要力量,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影响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张海英教授(2006)论证了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与高等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企业界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萌、魏克新(2012)从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提出从加强与工业界的联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工程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向产业发展看齐;吴雪(2012)则以台湾地区为例,首次对产业变迁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发现了台湾地区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张妍(2014)等学者认为,工程教育已经进人扁平式合作学习时代,应当重点强化知识、技术与能源间的交互作用,同时深化工程人才分布合作式“同理心”教育。总的看来,目前已有研究多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鲜有文献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长期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本文在分析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高等工程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运用ARDL-ECM模型深人研究1989至2013年间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与短期内在关系,围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对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实现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的科学对接。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影响模型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工程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对高等工程教育结构的约束作用,二是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高等工程教育中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各层次毕业生人数作为其层次结构变量的主要测量指标,以三类产业CiDP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三类产业就业人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14)),高等工程教育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研究生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层次毕业生人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研究模型。
本文主要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I_)来对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短期关系进行研究。ARDL是一种较新的协整检验方法,该方法最早由Charezma和Deadman于1997年提出,并由Pesaran等在2001年进行了推广。ARDL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边限检验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在协整关系存在的基础上估计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建立三类产业UDP与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毕业生人数之间的ARDL<m, n, , n_ , n)的误差修正模型< ECM >对三类产业GDP分别与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如式(1>一(3))。
其中,D为一次差分操作;R和Y为短期相关系数;己为长期相关系数;。,为白噪声过程;m>n为可取的最大滞后阶数,由alc和sic准则确定;1nEDU.为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变量,q=1,2,3 ,1nEDU1、1nEDU2、1nEDU3分别代表专科、本利一、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的对数值;1nGDP1、1nG-DP2、1nGDP3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UDP的对数值。
使用F统计量对如下假设进行联合显著性检验:
原假设H} : 8, _ }}一8一。;
备择假设Hi :chi笋。;或a:笋。;或V3笋。。
由此可检验ECM模型中的滞后水平变量是否联合显著,从而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在确定滞后阶数p和q的条件下,估计长期动态方程(式(4)一(6;的参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短期动态误差修正模型(式(7J一(9J)的参数。
三、实证分析
1.ADF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对变量取对数并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确定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及单整阶数,检验结果见表to
根据检验结果,变量专科、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及第一产业CUDP均为I<1>,但第二产业UDP、第三产业UDP为I<0),故需要利用ARDI,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2.边限协整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综合考虑各滞后阶数下AIC和SIC值的实际大小及对自由度的影响,最终确定滞后阶数为2阶。利用Microfit4.1软件对各变量序列进行边限协整检验。
表2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产业1nC}DP1与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毕业生1nEDU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长期关系。这是因为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学生毕业后进人第一产业就业相当有限,对第一产业的直接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另外,受到地势等条件限制,我国第一产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不高,且机械化生产规模不大,因而高等工程教育对第一产业的间接影响也不明显。第二产业1nUDY2、第三产业1nGDP3与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毕业生1nEDU存在长期关系,因而可进一步对第二产业<}DP、第三产业(iDP与高等工程教育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以及短期关系进行ARDI.ECM估计。
按照式(1>一(3),选择各变量差分的最大滞后期m,nnz,n均为2,根据式(4)一(9)对变量间的长期系数以及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估计。根据SBC准则,发现1nUDP2与1nEDU之间的长期关系采用ARDL<1,0,0, 1)较为合适, 1nGDP3与1nEDU之间的长期关系采用ARDL<1,0,0, 1)较为合适。
根据表3结果可知,在第二产业CrDP与高等工程教育结构的长期关系中,专科教育毕业生人数(1nEDU 1)的增加会带动第二产业经济< 1nUDP2 )的增长(0.20),这是因为专利工程教育是具有地域性的产业工人、产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高等工程教育中本科毕业生人数(1nEDU2)的增长对第二产业经济的增长也具有正向拉动作用<0.43),该正向拉动效果较专科毕业生人数大,这是因为大量工科毕业生进人第二产业,凭借自身的理论优势、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这一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从而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研究生毕业生人数(1n-EDU3)对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有负向拉动作用(一0.48},但是,其滞后一期变量(1nEDU3 <一1;对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转为正向(0.12)说明研究生教育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正向推动具有时滞性。这是因为目前工利一研究生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加注重理论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解决实际工业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因而不能一毕业就将其所具备的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另外,部分研究生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心理一也是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整个模型而言,R=表示各变量解释了第二产业发展的99.83写,且F统计量所对应的P值为0.00,通过了联合检验,由此可见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能较好地分析高等工程教育与第二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关系。
从短期来看,数据分析结果巩固了长期关系分析所得到的结论。第二产业UDP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短期模型误差修正项EC:M系数为一0.25C0.00),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其不显著的原假设,且系数符号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的要求,表明短期的冲击导致的偏离将以较快的速度<0.25)恢复到长期均衡水平;在第二产业UDP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短期关系中,D1nEDU1和Dl n-EDU2前的系数显著为正,D1nEDU3前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进一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专利、及本科教育对第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若要改善研究生教育对第二产业经济的影响现状,则必须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根据表4结果可知,在第三产业CUDP与高等工程教育结构的长期关系中,专科教育毕业生人数(1nEDU1 )的增加会带动第三产业经济C InCiDP2 )的增长,但其正向拉动作用(0.09)远比其对第二产业经济的作用(0.20)弱,这是因为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专科生毕业后多进人与其专业相关的第二产业。本利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对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也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且其正向拉动作用(0.22)也小于其对第二产业经济的作用(0.43)弱,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而过去二十五年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更加侧重于对技术工程师的培养,对其创新能力的关注还有所欠缺。研究生毕业生人数(InEDU3)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有负向拉动作用(-0.29),而其滞后一期变量(1n-EDU3<-1>)对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转为正向(0.15),说明研究生教育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正向推动具有时滞性,原因与第二产业中的情况相似。就整个模型而言,R0表示各变量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99.93 0 n,且F统计量所对应的P值为0.00,通过了联合检验,由此可见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能较好地分析高等工程教育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关系。
从短期来看,第三产业CUDP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短期模型误差修正项E('.M系数为一0.14(0.00),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其不显著的原假设,且系数符号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的要求,表明短期的冲击导致的偏离将以较快的速度(0.14)恢复到长期均衡水平;D1nEDU1前的系数显著为负,D1nEDU2前的系数显著为正,Dln-EDU3前的系数为负,进一步说明本科教育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当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ARDI= ECM模型方法,从工程教育、三类产业层次结构的角度研究了高等工程教育与三类产业发展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长期关系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毕业情况与第一产业C}DP之间无显著的长期关系,即专利一、本科、研究生工程教育规模的变化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第二,高等工程各层次学生教育规模的变化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专科及本科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且它们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明显大于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生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影响经历了由负转向正的过程,即其正向推动作用的发生存在时滞性。
第三,本科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均大于专科,说明本科教育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其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人才,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价值输出。
今天,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当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为此,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显著的长期关系说明了我国现有的多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结构的合理性。但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界中专科与本科、本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趋同现象严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眼高手低”。国家应当坚定不移地采取政策,严格规范高等工程教育各层次院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方面的准确定位,为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的合理结构提供保障。
第二,加强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通过与企业合作教学、延长实习期要求、毕业设计与企业或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等方式来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其进人工作岗位后更好地与实际工作对接。
第三,加强高等工程创新教育。在现有高等工程教育内容中加人创新要素将会推动产业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议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举办有影响力的工程创新比赛、资助和奖励创新型项目等形式正向引导高级工程人才的创新性培养。
第四,强化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对接。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调整,应当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导向、市场发展趋势等因素,做好对高等工程教育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预测工作,对高等学校优化专业布局、针对性培养人才进行前瞻性引导;同时,形成对预测的系统响应机制,及时取缔“红牌专业”、改进“黄牌专业”,培养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缩短专业优化设置周期,从而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