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体育休闲与健康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追求良好的体育休闲环境、走向自然成为新的社会潮流。在此背景下,登山、骑车、踏青、露营、垂钓等活动逐步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体育休闲方式。体育休闲,不仅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同时有效摆脱了城市化对体育休闲参与的限制;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参与性强,对运动空间、运动技能、年龄层次、消费能力、规则限制等没有过高要求,难度门槛较低,活动方式呈现多样化。由于人们对体育休闲环境存在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多种新的体育休闲方式的不断涌现,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休闲环境的缺失越发凸显。
(一)城郊体育休闲聚集区的开发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膨胀和空间的制约使大多数体育休闲产业形成了城市区域内的零散布局,这种经营格局不仅会增加管理难度、提高运营成本,同时也限制了体育休闲项目的拓展与内容的完善。这样一来,体育休闲产业既不能发挥聚集效应,也无法实现协同发展,自然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休闲环境的多元化需求。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大多是以集群的方式开展的,体育休闲活动的参与本身具备了聚集的属性,因此体育产业在休闲环境的建设上必然要具备聚集功能。“聚集区”的概念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领域,但随着体育休闲的兴起,其特征更能发挥集聚效应,体育休闲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某一项目为核心,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积聚而成行业集群,且具有集中产业、共享资源、节约发展、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特征虽然城郊集聚的规模和程度在一定层面上取决于城市化规模的大小,但并未受到城市化的羁绊,且具有城市中心所不具备的环境空场:清新的空气、宽阔的地域,为体育休闲项目的聚集与完善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产业链更具优化潜力,也与城市化“绿色发展”的理念相契合redlw.com。
(二)体育教育的“学社融合”
学校体育在体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居于重点位置,并且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学校体育从整体上拥有相对较多的体育资源。然而,学校在行使自身教学策略时,形成了较多的体育资源空场「川: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教师的假期闲置等,这些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再分配利用,为地方体育休闲环境的改善分担压力。“学社融合”观点的提出,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包括相关机构、设施、人力资源共享的构想。在学社融合的实施过程中,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益,规避资源闲置与利益诉求之间的空场;同时,参与者不仅有学校师生,还有社区居民,大家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其自身专长,体现相应的属性与功能,通过实现体育教育精简化、活跃化、灵活化、规范化,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共同为体育休闲参与能力提供教育保障redlw.com。
(三)“多目标任务”的政策实施
“多目标任务”就是为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发起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最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本的投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回报,如在项目上投人资金,获得的成果不能得到认可,那么该项目也就没有继续投人的动力。一个好的政策实施不能完全依赖官员的决定,而是要把握市场选择的结果。在城市化进程中,体育休闲参与的普及与提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路开展工作。“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受意识、情感、能力等因素制约,在政策的实施时不能把对象凝固成自然形态的“物”,也没有必要将任务固定化,而应按照相机抉择的原则,随着民众对体育休闲需求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调整。政策实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内涵,要促进民众有保障、有能力、有目的、有效率地参与体育休闲活动,这才是政策实施的根本。
(本文由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http://www.redlw.com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