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下要求,要积极提携后进,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局面,推动教育强国建设。2016年4月18日,教育部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精神,提出“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他们成长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座谈会下表示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青年教师人职时的科研启动经费,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青椒”成了网络戏称占据高校大半江山的青年教师的代名词。2012年9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工蜂》一书,副标题是“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该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青椒”感到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2016年1月,中山大学“青椒”掌捆院长事件,一度将“青椒”的境遇推到风口浪尖。事实下,“青椒”诸多压力集中表现在奖惩性教师评价所导致的教师一元化发展下。因此,高校需要切实改革教学、科研、薪酬体系,调动“青椒”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促进“青椒”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目前,不利于“青椒”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因是高校行政化。高校由于学术资源有限,经费审批权大多集中在校、院、系领导手中,而领导在项目申请、评奖、人选各级人才计划等方面“通吃”的现象比较普遍,“青椒”在学校则处于比较弱势,获得职业发展需要的学术资源相对较难。因此,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研究工作,不得动辄用行政化“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得以过多的社会事务干扰学术活动,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四个不得”重在强调学术自治、学术自由,这也许给了“青椒”一线曙光。
一些高校为短时间内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选择人才引进这条捷径,但由于缺乏规划,片面追求数量,不切实际地重金引进所谓“大师”,冷落了进人学校的大量“青椒”。这种投人大量资金引进“大师”的方式,存在人才结构和资金浪费的风险。高校在总体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只能压缩一般人才的待遇和发展资金,容易挫伤一般人才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人才外流。因此,201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学术梯队建设,促进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用好用活引进人才,既要待遇留人,更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真正做到按需引进、以用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