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治病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哲学和文化。蒙医治病思维里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及整体观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朴素的世界观和辩证法。
蒙医学在诊病、治病过程中,非常重视整体观和全身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疾病相关的信息,通过汇总和梳理相关信息,辨证分析,确立治疗思路,然后按照治疗思路进行施药施术。这一系列过程中,蒙医学者根据蒙医学理论基础、临床经验及辨病思维短短几分钟内形成治病思维,并在治疗活动中具体实施,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治病思维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同时能充分体现蒙医学的博大精深。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蒙医学也逐渐发展和丰富,尤其是现代化及标准化研究促使蒙医学的传统临床思维得到了空前拓展。因此,蒙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临床思维及技法的历史。这些不同治病思维转化成不一样的临床疗效,直接或者是间接的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治病思维是蒙医学诊疗活动的核心
蒙医学者在诊疗工作中,从接触患者、采集疾病信息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叙述,充分利用病因、病机、病理等一系列理论辨别疾病的主因、进展、病位、涉病脏器及最终的转归,从而判断和辨别出疾病最有可能性的立体路线,制订相应的控制、消除、治愈为目的的“派兵布阵”“调兵遣将”方案,实施治疗。整个过程中治病思维的制定相当于制订合理的“作战计划”,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治病思维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制订正确的治疗原则,影响正确的施药施术。对于医疗活动来讲,错误的判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心身损害及负面影响无法估量。从这种意义上讲,重视治病思维的严谨和正确是造福广大患者的关键,是整个医疗目标的核心。
治病思维是蒙医学临床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基础
临床治病思维是蒙医学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也是蒙医学从纸上谈“病”到现实疗效的“魂”所在。是指导整个临床工作的方向,是辨证施治的基础。
治病思维下实施的诊疗方案,因个人的经验和观点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病因、病机把握的毫厘之差,有可能导致相差万里的疗效。临床上常常有经验的医生,不用改你的处方,仅把给药时间或者药量稍做调整即可达到药到病除或者是提升疗效的目的。这些都是蒙医治疗思维在蒙医学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医者往往不是大方向上的错误,而是细节的把握和发现。阴阳五行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的变化时刻存在。把握好分寸,确定好正确的治病思维的同时,制定好正确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治病思维是历史蒙医学者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一种治疗思路或者是思维的成熟,需要经过几代医者的潜心研究和钻研,并且不断地实践、摸索才能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治病思维。这些思维是蒙医学基础理论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历代蒙医学者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蒙医学者们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和创造出多种治病思维和法则,丰富和发展蒙医学的治病思维,形成多样的治病思维。这些过程中,不仅重新认识某个疾病的病因、病机,同时革新或是创新蒙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新的理论和核心观点。蒙医学在吸收藏医学基础理论时,将“清浊分泌论”作为蒙医疾病发展的重要理论纳人到蒙医学理论体系中,从而在治疗中根据“清浊分泌论”为原则指导临床用药及治疗,是蒙医学治病最原始的思维模式。从18世纪开始,伊喜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提出“六基症”理论,将所有疾病辨证分型至六种基础病,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该理论是蒙医学临床治病的核心基础思维。
总之,蒙医学治病思维是关系到整个临床疗效的最核心部分,也是关乎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石。因此,要重视蒙医治病思维的研究,挖掘、整理、发现蒙医独创的治病思维,完善和系统化蒙医临床治病思维,从而推动蒙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