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领域加速涌现,作为高校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体验将会尤为明显:
(一)知识的生产和演化加快,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
“互联网+”教育使得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出现深度交叉融合,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依然存在,但固守自己的领域已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的壁垒在互联网平台上日趋被重度消解。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借鉴、交叉和融合是当代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原本彼此不相关的知识领域可能使用着共同的某些概念、理念或关于世界的基本规律,这类“公约”成分导致在某一个知识体系内部的信息汇聚不自觉地深人到其他知识体系内部。互联网为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传播提供有效的外部环境支撑,加速这种彼此渗透。这是现在和未来高校教师必然面对的发展状况,因此,学者们会越来越多的感觉到新概念、新理论、新学说频频出现,感知知识的生成和演化加速。
(二)学生拥有的信息“多”“新”“异”
一般认为,作为硕、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应该更多地知道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但事实上,许多时候,导师经常在自己的研究生那里接触到陌生的概念、理论和思想。有些网文带着负面情绪指责导师才疏学浅,排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我们还是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此问题。人们通过互联网便捷地获取其他领域的知识,既有普及性的也有专业性的,可以浏览了解也可以深人研读,对于深奥难懂的地方又可获得相关帮助。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术报告会、论坛、学术研讨都会同步上线,获悉相关资源非常简便。这种条件的存在使得高校教师随时都可能遭遇新领域的问题,导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学生在新领域广泛探索,在此情景下,学生感知到新事物多于导师是很自然的事。导师的意义在于,用他个人的经验对学生的选择予以判断,而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此外,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也会获取大量的新鲜信息。因此,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学生知道的“多”“新”“异”是十分正常的事了。
(三)新教学技术频频出现
越来越多的高校配置了“未来教室”,建筑学意义上的教室被改造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空间”,侧重于满足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授课等多种学习与教学形态。教室内装配有摄像头、天麦设备、投影仪以及液晶显示器等设备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师记录学习过程并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为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教与学的体验}ls}。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日趋丰富,与此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如火如茶。以研究媒体为己任发展而来的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门类中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该学科广泛吸收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不断地提出新的教学概念、测量和模式,这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即新的教学技术在加速涌现,“新事物推动需求”在教育领域已成为事实。作为高校教师,面对新领域和陌生的问题不必退避三舍或静观其变,学习型社会从自身做起,知识是彼此相通的,汲取新领域的价值要素融人自己的研究领域。
高校教师融“专业研究”与“教学工作”于一身,不可能像教育技术工作者一样对新领域全然关照,但又不能对新领域的出现置之度外,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必然会导致孤陋寡闻,必须以开放的态度、积极的心态进人新领域。现代社会的新领域都以“人”为鹊的,所产生的新事物都具有“人性化”特征,高校教师对于新领域无须有畏惧之心,以同理之心即可熟悉其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