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的提出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8日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就是与英雄史观中的英雄人物相对立,特指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这些大多数,常常淹没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但是,他们的力量汇聚起来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正是马克思群众概念所指的群众,通过他们的劳动,创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的提出,是在对中西传统群众概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而成的。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群众的思想流传,谓之民本思想,或者以民为本,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殷商时期就已经提出了“重民”、“蓄民”及“唯民之承”等等思想。到了西周,周公提出要将天命民意合一、视民意为天命、以民意定天命的天民合一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虽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局面,但是,关注民生,是其共同特征。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人道观一仁学,其实就是以“民本思想”为其核心。孟子一贯主张民贵君轻,他提出,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干扰民众,提倡无为而治的主张。墨家的代表墨子出身平民,能够站在民众立场上谈民本,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就连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也有对百姓的爱护与尊重。兵家的思想中同样有以战争消灭战争,关爱民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治国措施、规章制度和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所谓“天立君以为民”、“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等,都是中国古代群众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已。当然,尽管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主张就已经非常丰富,但是,近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群众”一词很难看见,也不可能出现。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群众”概念不具有政治含义,而仅仅指人数众多的,处于被统治、被管理的“民”和“臣民”的意思,也就是被统治者统治的底层老百姓。

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于群众概念的研究比较早就开始了,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提出,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到20世纪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埃利亚斯·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等著作中,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群众概念。应该说,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学者对于群众的评价总体上不是非常正面的,有些甚至是贬义的看法。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他对群众的特征进行了如下阐述:(1)群众要永远增长,即群众组织并不希望群众自身的解体;(2)平等在群众内部占统治地位,即群众天生具有抹杀个性和追求平等的特点;(3)群众喜好紧密地聚在一起,即群众中的个体具有‘群’的特性;(4)群众需要导向,即群众的要求并不总是正确的,需要对它进行引导。从柏拉图和卡内提等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学者,对于群众,主要认为他们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大众,因此与愚昧、暴力、无组织和非理性等不良品质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中西方传统群众概念中,都认为群众位于社会底层,需要教育和引导,君主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权利,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以免将群众中野蛮、暴力的一面释放出来,对于国家整体政治生活造成破坏性的打击。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却持不同观点,在中西方传统群众概念的基础上,他们透过群众表现出来的落后面,看到了群众的本质,发现了群众的光辉而伟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群众概念对于中西方传统群众概念的“扬弃”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首次把群众提高到历史发展动力的高度

马克思提出了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把群众提到了历史前进动力的高度。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相信群众是巴黎公社的重要力量,他说:“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

(二)用经济属性来分析群众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群众概念,主要还是从经济属性进行分析,指剥削者、压迫者以外的人群,因此,他们天生就具有推翻剥削和压迫、建设新社会的动力。恩格斯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写道: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在他们看来,随着群众的觉醒,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起来推翻剥削和压迫、努力建设新社会,所以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三)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群众概念

马克思认为群众概念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具有不同的内涵,其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也会有所区别,当然,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主体则始终是群众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一点无论历史再怎么发展,都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对象主要包括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这其中的主体应该就是工人和农民,正是因为有工人农民的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时候,群众概念相应发生变化,主要就是指工人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他们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对“群众”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认为“‘群众’这个概念是随着斗争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斗争初期,只要有几千真正革命的工人就可以说是群众了。……当革命的准备已经很充分时,‘群众’这个概念就不同了,这时,几千个工人已经不能说是群众了。这个词开始具有别的含义。群众这个概念发生了变化,它指的是大多数,并且不单单是工人的大多数,而且是所有被剥削者的大多数”。可见,列宁已经把“群众”的内涵进行了扩大,把全体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都包括进来了。虽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和手稿中并没有对群众概念作过专门的界定,但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系统阐述,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占有基石性地位的“群众”概念,逐渐清晰和明朗了。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