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定程度限制清朝对外贸易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时,实行的都是重商主义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而清朝政府却推行禁止和限制性海关政策,而且是全面的、极其苛刻的限制。
首先,“当时所制定的关税政策是鼓励进口而阻挫出口,因为对前者的税率是百分之四,而后者的税率是百分之十六,以船舶容积为基础的船钞征收得也很重”,“外国商人为购买中国货物而输人的现钱,税官也规定百分之十的征课。”
其次,清朝政府对贸易区域地点、出口商品、对外贸易船舶以及对外贸易商人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苛刻的规定。海关法制规定呈现收紧的趋势,限制出洋贸易、严禁国内商民长期滞留外洋,禁止军器、钢铁金银、马匹、粮食、书籍甚至传统拳头出口产品丝绸等出口,加强对来华商人一切活动的监控,规定中外商人不得直接接触和洽谈生意等等,尤其是严格限制造船的大小,梁头不得超过一丈八尺,导致无法大规模开展国际贸易,这些势必阻碍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在乾隆年间,推行一口通商,进出口货物职能通过粤海关口岸进出,交通运输极为不便,更是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对海运的限制异常严格,专供出口的陶瓷、茶叶等,从产地只能通过陆路运到广州,极大地增加了运输困难和交易成本。“查向来番船在粤贸易,其出口货物,凡丝、茶、绸缎、瓷器等类,贩至粤省既有沿途水脚之费,又须由北新、赣、韶等关完税纳晌。而进口货物如多罗、哗叽、羽毛、纱缎等类,发往江浙销售,自粤关验明征税后,经韶、赣暨江浙等关,亦均有应征税晌。”
2.引发了对外贸易争端和冲突
清朝前期,欧美各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历史转折期和发展期,尤其是英国在19世纪初便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开拓市场的愿望非常强烈,前往中国进行贸易的商船也便日益增多。但是,清朝政府控制、限制为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制和海关规定,与日益扩张的市场化世界潮流极不相称,也使涉外纠纷和争端多有发生。
早在乾隆时期,英国便派出马嘎尔尼使团来访中国,企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和外贸关系,未能取得成果;嘉庆时期,英国又派出规模更为庞大的阿美士德贸易代表团,因未按要求行清朝三跪九叩的大礼而惹怒嘉庆皇帝,直接被驱逐出境。最典型的冲突莫过于“洪任辉事件”,即:乾隆时期,英国商人洪任辉要求到宁波通商,未获许可,企图到天津申诉,最终遭受逮捕并监禁三年。英国商人对华贸易越来越强烈,英国商人不断私自闯人或携带违禁品,清朝政府也便不断封舱和驱逐,导致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日益加剧。
道光十二年上谕:“英吉利洋船,向不准其赴闽浙贸易,今值南风,竟敢乘便飘人内洋,希图获利,自不可梢任更张,致违定例。虽经该省驱逐出境,难保其不此逐彼窜。着琦善、陶澎、呐尔经额、林则徐严伤所属巡防将弃认真稽查,倘该船阑人内洋,立即驱逐出境,断不可任其就地销货,并严禁内地奸民及不肖将弃等图利交接。务使弊绝风清,以肃洋政。”⑩嘉庆道光年间,中国对英国每年出超二、三百万两以上,中英贸易不平衡原因在于英国对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需求极大,而因为贸易限制,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销售停滞。后来,英国发现印度的原棉和鸦片在中国销路比较好,便开始大量销往中国,以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鸦片走私日益猖撅之后,清朝政府白银外流,并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清朝政府便采取封舱甚至停止中英贸易的强力措施,也便导致中英双方贸易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鸦片战争爆发。
应该说,除去资本主义扩张侵略之罪恶外,清朝政府封闭的严格限制、控制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有学者指出:“即使鸦片不人中国,亦未能保外洋之终于安靖而隐忍也。且鸦片之来,亦为货物之亏折起见耳。货物不得其利,乃思取违禁之物以补偿之。若使税用不增,通欠可得,彼又何乐以违禁之烟土,而予官吏以把持,吱水师之贿赂哉?窃谓当日预与之申明烟禁,必先取中西互市之全局通盘打算,平其百货之税则行用,更则其青侩之尤者而惩之,必使番人憬然于生计之赢细,不在鸦片之有无。但使关税行用之积蠢渐除,则湖丝、茶、黄之转输自便,此为中外一体,威福并行,制夷抚夷之策,似无逾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