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戏共同体下的仪式化比赛:中世纪早期以暴力和武力至上为主的骑士比武
一些体育史学者承认中世纪对体育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其原因在于那时候的主要体育运动是骑士比武(Ritterturnier)。像古代的奥林匹亚一样,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影响着我们有关体育比赛的理念,包括语言。网球或足球作为体育种类在概念上都与骑士比武有关,即便是“体操”(Turnen)作为在19世纪出现的人造词也是由骑士比武这个词衍生。几乎每部中世纪小说或电影都离不开宏大的比武场面,骑士比武的出现和身着甲胃的骑兵战士一也就是骑士一这种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其核心内容即为手持锐利武器的骑手或骑手团队的正面交锋,当然前提条件是长矛制作技术和骑士甲胃的进一步发展。据沃尔夫冈在《运动通史》中的历史考察,经典的骑士比武出现在法国北部,那里是早期比武活动的中心,然后传播至弗兰德斯、勃尺第和英格兰。在英格兰,第一场骑士比武发生在1141年围困林肯时,英王布卢瓦的斯蒂芬(Stephenof Blois)与骑士格洛斯特的罗伯特进行决战。骑士比武的鼎盛期是在1170-1180年间。与此时间顺序一致,基督教第一道禁止骑士比武的禁令亦颁布于1130年,是在克莱蒙宗教会议(Konzil von Clermont)上通过的,它禁止“举办那些可恶的集市或年市,届时骑士们根据其习俗聚会,好勇斗狠,这往往导致男人们的死亡,让灵魂遭受巨大危险”。教会对骑士比武的排斥,像骑士比武本身一样源自法国,1139年举行的第二次拉特兰主教特别会议上,该禁令进而推广到整个拉丁民族的基督教。直到中世纪中期,当比武因引人固定规则而失去其残酷和危险性后,禁令才于1316年废除。罗马教皇此时承认,骑士比武是准备十字军东征的有效措施。德语“骑士比武”概念来自法语的tournoi或tournoiement,从词源学上看,该词源自拉丁文torneamentum(德语为tornament ),通过诺曼征服,该词很快传到英国。其意思是指一种争斗性对抗赛,由骑着马的双方进行,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两组之间进行对抗。这个词来自具有特点的转身动作(turn),参赛者在马上以此动作用剑或长矛刺向对手。由于军事训练构成骑士存在的理由,仪式化的做秀比赛就成为中世纪中期贵族文化的核心。唐运冠的研究亦表明:“中世纪早期骑士比武作为一种暴力和血腥的游戏,尽管与军事训练、战争有关,但这些并不能完全阐释明白其暴力特征,要明白当时暴力的存在,就要进人当时存在的文化历史语境中去,研究暴力的法国学者罗贝尔·米桑布莱德的观点证明,暴力在中世纪是构成人际关系和各个人群特有交际方式的日常生活方式表现。”如比武场上表现勇敢的骑士不仅是为获得名声,还伴随荣誉、地位和钱财甚至还可收获贵妇的爱情等附加价值,于是暴力就成为勇敢、忠诚、血统等骑士精神的最佳表现载体并获得存在的意义。
2 自我表现和载体的功能:以优雅技能展示、教育手段为主的具有身份标签的绅士体育兴起
德意志地区在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时,1184和1188年的美因茨宫廷聚会标志着骑士文化的高潮。这种大型聚会上举行的骑士比武已经高度仪式化,其规例不仅细化还很完整。有关骑士和骑士比武的幻想常常与充满传奇色彩的十字军东征者联系在一起,如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和红胡子皇帝胖特烈一世,这是事出有因的,因为他们身边确实举行大型骑士比武,而且已颁布了比武规则。对贵族来说,骑士比武构成这类庆祝活动的核心体育内容,此外还包括礼拜、音乐、宴会和舞蹈等,自13世纪起,还要搭建比武场地,这标志着比武已经从公开的厮杀开始向仪式化表演活动的转变。这样,骑士比武因有了固定的比武场地和引进了裁判组制度,其发展趋势不断向文明化、优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的就是战场上不同的身体素质,除力气和健康外,还必须举止优雅和有副好嗓子。一种更为综合的国王形象取代了穷兵默武的国王形象,它不仅保留了英武的形象,而且更为注重仪表和“优雅”的力量。换句话说,政权有了新的象征,展现艺术超越了展现力量。16世纪初,所有的竟技比武都要有道德宣言:“要忠诚守信”,甚至“要练就品行”。这说明竟技比武没有脱离中世纪道德品行至上的模式,仍保留着传统比武的象征意义和价值特征,虽然骑士制度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伦理观却保存了下来。另外,竟技比武还常常借助宗教和圣人的精神力量,例如:1512年,在万塞勒竟技比武中,参战的贵族们毫不犹豫地宣告:“为了上帝,光荣的圣母以及骑士圣主圣乔治。"1519年若泽鲁瓦的竟技比武几乎采用完全相同的宣言:“为了上帝,光荣的圣母以及骑士圣主圣乔治的荣。年波旁王室年轻的嫡系王子亨利被马踩死,长矛比武从此几乎被禁止。160年,沿着卢浮宫外墙举行了骑马比武,巴松·皮埃尔在比武中被刺伤了大腿根,他事后极为血腥地描述道:“长矛又一次被折断,剩下比胳膊长的一节扎进了大腿骨,从肚子中穿了出来。”“我的肠子从肚子里全部流淌出来,直掉到鞋子的右边。”这是最后一次骑马比武,从此亨利四世禁止了这项活动。亨利四世的禁令宣告了一段历史的终结。群战比武和长矛比武相继被取缔之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贵族竟技比武的传统从此销声匿迹。但是传统不可能一下被切断,骑士的理想也不可能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早在160年之前就出现了替代长矛比武的新活动,它们保留了战斗的价值,但竟技的精神很快便有了变化。
英国于164。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是欧洲最早建立稳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英国社会政治出现的变革和开拓海外市场的需要,使培养资产阶级一代新人的任务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于是,以培养上流社会精英为目标的“绅士教育”体系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体育是这一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绅士教育”曾为后来发生的工业革命进程和英国海外市场的拓展准备了大量人才。随着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原来主要在绅士教育中普遍实施的户外运动也逐渐平民化,并成为广大平民社会喜闻乐见,热心参与的体育时尚,但是在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体育参与者的阶级身份,在后来精英阶层权力体系中一直是阻碍平民平等参与的意识标签存在。
英国历史上,贵族是社会的统治阶层,它产生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其间从军事贵族演变到封建贵族,继而过渡到资产阶级贵族,再从资产阶级贵族中衍生出工党贵族。几经波折直到今日,贵族的命运是“老之将至”,这个特权阶层的丧钟在20世纪末已经敲响。邓特在《英国教育》一书中写道:“中世纪及中世纪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英国贵族还都没有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接受教育的惯例,那时主要是一种私人性质的家庭私教。这时的公学还没有阶级意识的区分,但16世纪随着自费生招生比例的攀升,贵族的气息越来越重。从17世纪开始,公学开始招收大量的贵族子弟。19世纪前,古典课程成为文法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课程对塑造性格起着重要作用。如在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等,古希腊、罗马名著的学习蔚然成风。但进人19世纪下半期,机器时代的到来使古典人文学科的地位愈下。尽管古老贵族的地位遭到社会发展的冲击,但其贵族精神是英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成为了英国社会一切文化的价值参照系。其中对贵族精神养就起到基础作用的就是英国古老的一套“绅士教育”体系。对“绅士教育”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约翰·洛克((John Lock)被马克思称为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教育漫画》中他大力推崇“绅士教育”,认为理想中的绅士应当是出身高贵、举止文雅、态度文静而又体魄强健的上流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流行各类传统骑士体育项口,如游泳、划船、骑马、击剑和舞蹈等,洛克非常推崇这类活动。随着绅士体育的发展,又增加了许多其它户外运动项口,绅士体育的推行也为英国的体育实践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另一位就是拉格比公学校长托马斯·阿诺德(T.AR-N()I_D),他曾是一位牧师,1827-1842年间任拉格比公学校长。18世纪以来,英国工业革命强烈地冲击了旧的学校教育制度,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仅把户外竟技运动从英国传播到世界,而且阿诺德也将竟技运动从社会引人学校的教育过程,认为:“在学校开展竟技运动与各种比赛活动、建立学生自治制度等对资产阶级一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健康体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公平竟争精神和团体意识,尤其是‘竟技运动自治’制度,要求学生参与管理学校的体育事务,将体育比赛的组织工作委托给学生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并取得未来承担领导职务的经验,这样竟技运动就成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教育手段被确定下来。